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瑞士聯邦委員會(Swiss Federal Council)日前宣布,從7月1日起正式實施全新食品標示法規,要求所有針對動物「痛苦處置」(painful practices)所生產的食品,須在產品包裝上清楚揭示相關資訊。此舉不僅標誌著瑞士在動物福利立法上再次走在歐洲前列,更被視為提升產業透明度、賦予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要里程碑。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法規,肉類、雞蛋、牛奶等動物性食品,如果動物是在未經麻醉即進行斷角、閹割、去喙、割除青蛙腿等集約化畜牧常見的作業流程,都必須標明「痛苦處置」相關資訊。此規範將擴及所有食品銷售業者,包括餐廳和進口貿易商。對瑞士消費者而言,購買時將能一目了然該產品是否曾使動物痛苦,進一步選購符合動物福利的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瑞士自40多年前即禁止國內使用殘忍的強制填餵(force-feeding)鴨與鵝來生產肥肝(foie gras),但國外進口者不受限制。新法實施後,進口的鵝肝若源自強迫灌食,同樣需標示生產過程的殘酷事實。瑞士當局提供兩年過渡期,協助產業順利銜接新規。
瑞士政府發言人指出,這項措施旨在「讓食品標示如實反映動物的生產經歷,協助消費者做出道德與環境兼顧的選擇」。根據瑞士2023年啟動的氣候戰略,減少肉類消費已被視為減碳與健康兼顧的政策核心。官方文件中亦提到「多吃植物、少吃肉類的飲食,對健康和環境都有益」。
除食品標示改革外,瑞士近期亦加速對進口皮草產品的規範,已禁止進口與「動物虐待」相關的皮草與製品,並正研議更全面的皮草進口與販售禁令。未來若立法成功,零售商將須提供證明,證明其商品符合瑞士動物福利標準。
然而,瑞士聯邦最高法院近日卻在一樁備受矚目的訴訟中,裁定植物性食品不得在標示上使用「動物性肉品」相關詞彙,如「豬肉」「雞肉」等。法院認為,將此類詞彙用於植物肉產品會「構成誤導」,必須禁止。這項裁決被批評為與當局鼓勵減肉政策互相矛盾,可能阻礙植物性飲食的普及。
專家分析,瑞士此番立法開創了國際先例,未來恐對歐盟及其他國家在推動動物福利標示政策上形成示範效應。歐洲多國目前僅限於農場飼養標準的分級標示,鮮少針對動物是否受苦提供清楚告知。
動物保護團體「瑞士動物福利協會」(Swiss Animal Protection, SAP)呼籲其他國家效法瑞士模式,擴大標示內容,讓消費者真正了解食品背後的生產過程,避免「漂綠」或「假動保」的宣傳誤導。
目前瑞士業者普遍表態支持新制,認為此舉有助強化瑞士食品產業「高品質、高倫理」的形象。不過部分餐飲與進口業者對於進口標示成本上升表示憂慮,並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技術協助。
不論如何,瑞士的食品標示改革已為全球食品市場投下震撼彈。動保團體期望,未來國際社會能以瑞士經驗為鏡,積極推動食品透明化,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用手中的錢包,支持更人道、更友善環境的農業與飲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