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位於丹麥北部的奧爾堡動物園(Aalborg Zoo)近日在社群媒體發文,呼籲飼主將不再飼養的動物捐贈給園方,用來餵養園內肉食性動物。此舉引發國際輿論熱議,支持者認為有助於模擬自然食物鏈並避免浪費,反對者則質疑將寵物變成獵物的倫理界線。
綜合外媒報導,7月31日星期四,丹麥奧爾堡動物園上發布一則呼籲,告知當地人他們可以向動物園捐贈「小動物」來餵養動物園的捕食者。動物園後來補充,大型貓科動物需要「類似牠們在野外自然捕獵的獵物」,維持自然覓食行為與身心健康。園方在聲明中指出:「雞、兔子與天竺鼠是掠食者重要的食物來源,這樣能確保牠們獲得完整營養,並表現自然捕食行為。」
根據官網說明,動物園接受活體捐贈,並由專業人員「溫和安樂死」後,再作為飼料提供給肉食動物,確保「不浪費任何資源」。園方還設有馬匹捐贈專區,但必須符合條件,包括身高不得超過147公分,且30天內未接受疾病治療。捐贈成功的飼主還能獲得稅務減免。
此舉引發社群平台激烈討論,部分網友批評「將寵物當食物是道德倒退」,甚至留言「完全無法接受這種冷血作法」。另一方則認為,與其將動物棄養或隨意安樂死,不如「讓生命延續於食物鏈」,還有飼主分享捐贈經驗,稱園方「過程專業且尊重」。
不過,這並非丹麥動物園首次因管理與飼養方式掀起爭議。2014年,哥本哈根動物園曾安樂死一隻年幼長頸鹿「馬里烏斯」(Marius),以避免近親繁殖,屍體則部分用於解剖教育與餵食獅群。隨後園方再度撲殺四隻獅子,以迎接新雄獅繁殖,引發全球譴責。當時事件凸顯歐洲與美國在動物園管理上的理念差異:美國多以避孕控制繁殖,歐洲則偏向「自然化」飼養,必要時以安樂死解決族群過剩。
奧爾堡動物園副主任皮亞・尼爾森(Pia Nielsen)表示,園方多年來一直以小型家畜餵養肉食動物,並強調「此做法在丹麥十分普遍」。她指出:「對於掠食者而言,必須提供含毛皮與骨骼的食物,模擬野外捕食。讓必須被安樂死的動物以這種方式再利用,是合理且負責任的。」
從動物行為與福利角度,給予完整獵物確實能刺激掠食者自然行為,並降低因長期缺乏挑戰而產生的刻板行為。然而,當這些獵物來自人類飼養的「寵物」,社會情感上的認同與倫理界線就成為爭議焦點。
目前,園方並未透露每年透過此方式獲得多少動物,但官網提醒,捐贈前須先確認需求,因「不同時期需求量不同,可能需排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