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動物友善網日前報導,科羅拉多州出現長出角狀腫瘤的「科學怪兔」,畫面看來驚悚,但通常無害且會自行脫落。不過美國各地又接連傳出外型驚悚的野生動物。從緬因州「殭屍松鼠」,到紐約、賓州與威斯康辛州的「長疣鹿」,一張張照片迅速在網路上瘋傳,甚至引發民眾恐慌。專家則澄清,這些駭人的外觀其實源自各自特有的病毒感染,對人類與家禽寵物並無危害,但提醒民眾應保持距離,避免干擾牠們的自然生活。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整理社群媒體影像,緬因州與加拿大部分地區出現大量灰松鼠,身上布滿光禿且腫脹的肉瘤,導致牠們看似「殭屍化」。野生動物研究顯示,這些症狀與「松鼠纖維瘤病(squirrel fibromatosis)」相符
此疾病由「兔痘病毒屬(Leporipoxvirus)」中的一種病毒引起,與導致兔子「黏液瘤病(myxomatosis)」的病毒同屬。它經常被誤認為「松鼠痘(squirrelpox)」,但後者主要在英國影響紅松鼠,並由灰松鼠帶毒。
松鼠纖維瘤病的病灶常出現在臉部與四肢,透過松鼠間直接接觸,或經由蚊蟲、跳蚤等吸血昆蟲傳播。病灶通常在數週至數月後自行消退,對松鼠族群多半不致命。
緬因州漁獵局(Maine’s Department of Inland Fisheries and Wildlife)的雪維奈爾・韋伯(Shevenell Webb)受訪時表示:「居民不需要恐慌,因為松鼠纖維瘤病與松鼠痘都不會傳染給人類、寵物或鳥類。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距離,讓牠們自行痊癒。」
除了兔子與松鼠,鹿隻近期也出現令人不安的症狀。在紐約、賓州與威斯康辛州,民眾拍到身上布滿腫瘤樣疣的白尾鹿,引發社群熱議。

專家指出,這是「鹿皮膚纖維瘤(deer cutaneous fibroma)」,俗稱「鹿疣」,由鹿乳突病毒感染所致。病毒透過蜱蟲、蚊子等昆蟲叮咬傳播,夏季高溫與昆蟲活躍時期,病例數會顯著上升。美國華盛頓州魚類與野生動物局(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說明,鹿疣雖然常見,但多數情況不致命,隨時間腫瘤會自行脫落。
雖然鹿乳突病毒屬於與人類乳突病毒(HPV)同一大家族,但因病毒只能附著在特定宿主細胞上,因此無法感染人類。不過專家提醒,傳播病毒的蜱蟲可能攜帶萊姆病(Lyme Disease)等其他疾病,因此仍需謹慎。
愛荷華州自然資源局(Iow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野生動物獸醫瑞秋・魯登(Rachel Ruden)表示,這些疾病通常屬於「自限性」,病灶最終會消退,但若腫瘤阻礙動物進食或視力,可能導致死亡或增加被捕食的風險。
她建議民眾:「遇到這些看似『殭屍』或『怪物』的動物,不要靠近,也不要觸碰。若發現死亡或病重個體,應通報當地保育單位處理。」魯登強調,這些疾病無法跨物種傳染人類,但仍可能帶來情感上的衝擊,因為「沒有人樂見野生動物以如此痛苦的狀態出現」。
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普及,這些帶有異樣外觀的野生動物照片往往迅速走紅,並被冠上「殭屍」「外星」或「科學怪物」的稱號。然而,專家呼籲大眾以科學角度看待,避免以恐慌與迷信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