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團體12年捐贈近2萬件合成獸皮 攜手非洲傳統社區保護大貓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一項今年春天發表的研究發現,在非洲大陸,肉食動物的皮和身體部位佔有重要文化地位,從儀式到服飾、傳統醫藥,動物製品的使用範圍,遠比過去人們認為的還要廣——在近90%的非洲國家都有所體現。然而,這些文化需求也推動了盜獵的發生,危及動物族群,如何在保育與文化間取得平衡,是一道難題。

不過,傳統文化也並非鐵板一塊,野生貓科動物保育組織「Panthera」一項實施了十多年的計畫,就獲得了文化和宗教的接納!

在非洲南部的恩戈尼族(Ngoni people)傳統節慶上,男性穿著獸皮跳舞。   取自Panthera

這項由Panthera、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和開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Cape Town)共同進行的研究檢視了1000多筆資料來源,探究非洲54個國家中的48國,在傳統服飾、儀式等活動中使用花豹、獅子、藪貓和獵豹等33種肉食動物的狀況,被使用的動物身體部位包含皮、爪子、器官等。

研究結果強調,根深蒂固的文化習俗,是這些動物遭到盜獵的關鍵驅動因素,影響著野生動物貿易,並危害整個非洲大陸的脆弱動物族群。這項研究希望能為保育人士和制定政策者提供證據,導引他們採取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干預措施來保護這些物種。

要介入傳統文化,聽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其實,Panthera已經有了成功案例!Panthera表示,他們在2013年發起的「獸皮永續」(Furs for Life)計畫,就透過使用合成的「傳承獸皮」(Heritage Fur)來製作儀式用服飾,減少了非洲南部野生花豹的盜獵。

獸皮永續計畫最開始和南非的「布勒尼拿撒勒浸信會」(Nazareth Baptist Church eBuhleni,拿撒勒浸信會也被稱為申貝教會Shembe Church)合作,在一種被稱為「姆吉迪」(Mgidi)的儀式中,申貝男性傳統上會穿著名為「阿曼巴塔」(Amambatha)的正宗豹皮披肩,並搭配其他豹皮服飾,跳舞祈禱。

Panthera和申貝社區以及時尚產業專家合作,打造了名為「傳承獸皮」的高品質合成毛替代品,這種合成皮保留了真皮的美感和意義,讓充滿活力的文化和宗教儀式延續的同時,又不會對野生動物族群造成威脅。此外,傳承獸皮由南非的申貝裁縫製作,和確保社區能直接受益於這項計畫。

十年前,申貝教會的信眾在宗教集會上會使用多達15,000件真豹皮,但在保育組織的長期耕耘下,如今儀式上已有近半服飾都是傳承獸皮。截至目前,獸皮永續計畫已向申貝教會捐贈了超過19,500件披肩,不僅傳承了教會的傳統和儀式,還幫助保護了數千隻野生花豹。

一名參與恩克瓦拉節的恩戈尼族人站在「傳承獸皮」旁,你看得出來左邊的獸皮是合成替代品嗎?   取自Panthera

今年,傳承獸皮更是獲得了尚比亞東方省(Eastern Province)的恩戈尼族(Ngoni people,非洲南部的一個民族)國王姆菲澤尼四世(INyandeZulu Inkosi Yamakhosi King Mphezeni IV)認可,在明年2月的「恩克瓦拉節」(Ncwala,感謝祖先、慶祝豐收季節到來的慶典)上,國王將親自穿著傳承獸皮出席。

恩瓦拉節主席滕博說(Dumisani Tembo ):「花豹、獅子、藪貓和其他野貓是我們古老傳統的核心,但繼續獵捕牠們來獲取獸皮的危險也不容忽視。我們和Panthera『獸皮永續』的合作,可以讓大貓不再死於長矛之下,讓我們能夠慶祝和保護這些動物,同時把我們的慶祝活動永續地延續給子孫後代。」

「護身符」信仰根植人心 塞內加爾獅子盜獵難以杜絕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