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瑞士日內瓦,全球塑膠公約歷經六輪談判再度破局,各國無法就「減產塑膠」與「管制化學物質」達成共識。然而,就在談判代表爭論不休之際,研究發現連日內瓦的空氣都充斥塑膠微粒,代表們在會場外呼吸的同時,極可能將塑膠纖維吸入肺中;另一項瑞士調查則揭露,從野豬、鹿到狼的糞便中都檢出塑膠顆粒,顯示塑膠污染已全面滲入動物與人類的生活環境,凸顯行動遲滯的代價。
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的調查,瑞士多種野生動物的糞便中均發現塑膠微粒顆粒,包括鹿、野豬、狐狸、獾、野兔、岩羚羊、石貂,甚至狼。這項研究在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3 月間,於瑞士各地收集了 55 份動物糞便,並由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實驗室進行分析。
15 份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中,有 14 份檢出塑膠微粒。來自沃州的野豬樣本,每公克糞便竟含有超過 600 顆塑膠微粒;蘇黎世的鹿樣本則驗出 4 顆;格勞賓登州的一隻狼糞便中則檢出 7 顆。塑膠種類多達十種,包括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四氟乙烯(俗稱鐵氟龍,Teflon)、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橡膠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
研究人員指出,野豬等會翻土覓食的動物特別容易攝入塑膠微粒,而靠近人類聚落的物種,也更容易受到污染。這些結果顯示,塑膠問題早已不再侷限於海洋,而是深入到高山、森林與野生動物體內。
諷刺的是,綠色和平8月在日內瓦進行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連談判所在地的空氣都充滿塑膠微粒。研究人員攜帶改裝的個人空氣監測器,在咖啡館、大眾運輸與商店間移動八小時,總計過濾 1.7 立方公尺的空氣,結果檢出 165 顆微粒,其中至少 12 顆確定為塑膠微粒,包含聚酯纖維(polyester)、尼龍(nylon)、聚乙烯(polyethylene)、醋酸纖維素(cellulose acetate)等。
這些顆粒多數小於 20 微米,足以深入肺部。綠色和平瑞士分部成員艾琳(Joëlle Hérin)警告:「我們正在呼吸塑膠,它正在進入我們的肺裡。這應該是各國政府正視公共健康與地球存續的警鐘。」此結果再次證明,即便瑞士是全球廢棄物管理排名前列的國家,依然無法避免塑膠顆粒在空氣中無處不在。

遺憾的是,即使這些數據攤在眼前,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依然未能達成共識,歷經 11 天協商與超過 24 小時的通宵談判,會議仍以破局收場。
談判主要分裂為兩大陣營:由歐盟、加拿大、拉丁美洲及非洲國家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主張大幅削減塑膠產量並逐步淘汰有毒化學物質;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則堅持聚焦於後端回收與廢棄物處理。美國則與後者立場接近,並被外媒揭露曾私下敦促多國拒絕「減產塑膠」的相關條文。
根據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的調查,本次會議至少有 234 名來自化石燃料與化工產業的遊說者到場,數量是科學家與原住民代表的 2.4 倍。環團批評,這是談判受阻的重要原因。最終,由於協商程序採取「共識決」機制,少數產油國即可否決相關條文,使得兩份草案都無法獲得全場支持。巴拿馬代表更在會上痛斥:「這不是野心,而是投降!」綠色和平則批評這是「給石化產業的禮物,也是對人類的背叛」。
日內瓦的談判破局,讓全球削減塑膠污染的努力再次陷入停滯。與此同時,科學研究已清楚揭示:無論是瑞士野豬糞便裡的 600 顆塑膠微粒,還是談判代表在空氣中吸入的纖維碎片,塑膠正在無聲地進入生態、動物與人類的身體。談判能否重啟、是否能達成具約束力的全球條約仍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延遲行動的代價正在不斷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