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4 日,世界動物日滿一百週年。這個源於柏林的小型活動,歷經一世紀,已成為跨越國界的全球運動,匯聚無數行動與聲音。今年以「拯救動物,拯救地球」為題,既是回顧,也是展望。動物友善網推出系列專題,從團體到名人,勾勒世界動物日如何推動社會轉變,也展現動保理念在百年間如何逐步影響全球。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談到國際保育組織時,黑白相間的熊貓,幾乎是人人熟悉的標誌,它代表著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一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的國際組織。成立的這六十多年來,WWF不僅推動了無數動物保育專案,讓許多瀕危物種重燃生機,也讓世界各地的民眾意識到,動物的存續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是影響力不可小覷的保育尖兵。
然而,這個聞名世界的標誌,近年來也醜聞纏身,發生「提倡保護動物,卻漠視人命」的人權爭議,如何成功改革、重建信任,也成為保育之外,WWF面臨的最大難題。

WWF最初以「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為名,創辦的契機,源自於幾位自然學家和保育人士對當時動植物瀕危問題、棲地破壞的擔憂。當時,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Julian Huxley)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東非棲地破壞與動物滅絕的文章,引起了商人史托蘭(Victor Stolan)的關注,隨後,史托蘭聯繫了赫胥黎,向他提出了為瀕危動物設立基金的想法。
在赫胥黎的介紹下,史托蘭進一步認識了當時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負責人尼克森(Max Nicholson),眾人開始共同構思設立一個能為保育募款、支持行動的國際平台。
就這樣,1961年4月29日,16位保育人士在瑞士莫爾日(IUCN總部所在地)簽署了《莫爾日宣言》(Morges Manifesto),宣告WWF成立。根據《莫爾日宣言》,WWF的創立初衷是作為一個國際募款組織,支持現有保育組織的工作。
而聞名世界的熊貓標誌,靈感則是來自1956年送至倫敦動物園的大貓熊(俗稱熊貓)「姬姬」(Chi-Chi)。當時姬姬是唯一一隻住在西方世界的大貓熊,牠獨特的黑白特徵、作為瀕危物種的地位,都滿足了WWF對符號的理想選擇,簡潔又具有識別性,能克服語言與文化障礙。

1986年,成立25週年之際,該組織正式改名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但仍保留WWF的縮寫。在成立多年後,WWF的工作重心也逐漸從單一物種保育,轉向整體生態系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60多年來,該組織已推動了無數保育專案,如今工作範圍遍布近100個國家,並在全球多地設有分會。
WWF在非洲支援反盜獵工作、協助建立保護區巡邏制度,阻止象牙與犀牛角的非法貿易;在印度與尼泊爾透過跨境合作,讓野生孟加拉虎的數量逐漸回升;在印尼與菲律賓推動海龜計畫,和漁民合作減少混獲(bycatch,非目標物種遭誤捕)、打擊非法海龜貿易;在亞馬遜河流域支持研究與社區監測工作守護亞馬遜河豚(粉紅河豚)與淡水生態。

作為國際知名動物組織,WWF用大量支援在地保育工作,與激進動物權的善待動物組織(PETA)、關注各類動物福利的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World for Animals)走出了不同風格,各自在其領域發光發熱。然而,WWF近年卻深陷人權爭議,讓這個光彩照到世界各地、量能豐富的組織,蒙上了巨大的陰影。
.世界最大動物權團體PETA成功掀起“反皮草”風
.HSI 能量強旺的國際性動保組織 受託獅子共享基金 執行全球動物福利計畫
2019年,媒體報導揭露,在中非和南亞部分由WWF資助的保護區,護林員被控以暴力驅趕原住民,甚至涉及虐待行為,包括毆打、折磨、非法拘禁、甚至殺害。這些事件震撼國際:當WWF以「拯救動物與環境」之名行動時,是否犧牲了當地居民的基本權益?
面對輿論風暴,WWF強調,他們並未直接參與暴力行為,但承認監督不足,承諾會加強人權政策,確保當地居民的權益不會再因為保育行動而受損。2020年,WWF委託獨立專家小組進行調查,製作了一份長達160頁的報告,建議進行170多項改革,涵蓋治理、問責和社會保障。
該報告指出,雖未找到證據表明WWF員工直接指揮、參與或鼓勵這些暴力行為,但在監督、申訴機制、風險評估、與地方社群的溝通等方面,WWF存在明顯不足。
六年過去,今年6月,WWF表示他們如今已實施了98%的建議,包括引進申訴機制、成立監察員辦公室,以及任命該組織的第一位原住民董事會成員,一個新的原住民諮詢小組也將為董事會和執行團隊提供建議。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質疑這些措施是否走得足夠遠,並表示WWF花了太多時間才將權力轉移到當地社區。
當被問及為什麼WWF花了這麼多時間才轉移權力和控制權時,總幹事舒伊特 (Kirsten Schuijt)指出了在脆弱的生態系中工作的複雜性,政府僱用的護林員、盜獵網絡和社區衝突造成了不穩定的環境。但她也表示,WWF仍在傾聽、學習和保持謙遜。
WWF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巨大,不僅擁有強大的支持者基礎,還能直接影響企業供應鏈和國際政策,在諸多國際會議上,該組織的聲音都舉足輕重。然而,隨著社會越來越注重非營利組織透明度與責任的今日,WWF儘管有著老字號招牌,仍需要不斷進行反省與調整,才能回應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人權保障」,將是WWF現階段最關鍵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