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2025年10月1日,一代動物學家、教育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於睡夢中安詳離世,享耆壽91歲。
談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動物學家,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會浮現她的身影:以黑猩猩研究而聞名的珍古德博士。
「動物擁有情感與智慧」這個對許多人來說絕對肯定的描述,在70多年前的科學界卻並非如此,但珍古德透過長期、細緻的觀察,用科學證據做出了證明,改變了人類看待靈長類動物的方式,至今仍影響著許多動物研究。
不過你知道嗎,當珍古德首次踏上黑猩猩研究之旅時,她並沒有任何相關的科學背景!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位傳奇動物學家的一生,看她如何一步步成為典範,並將她對動物的熱愛、對環境的關懷擴散到全世界。

珍古德1934年出生於英國倫敦,她從小就對動物充滿興趣,常常在後院觀察鳥和松鼠,還曾因為太專心想觀察母雞如何下蛋而整天窩在雞舍,讓找不到她的家人差點報警,和動物一起生活,一直是她的夢想。1957年,23歲的珍古德沒有做過任何研究與動物工作,但她在這年前往肯亞拜訪朋友時,認識了知名人類學家路易斯·里奇(Louis Leakey)博士。
當時里奇博士正在研究類人猿,並尋找能夠前往非洲進行實地調查黑猩猩的人選,雖然珍古德沒有任何相關經歷,但他看出了這個女孩對了解動物的熱情,他也相信,未受當時主流科學訓練反而是優勢,能夠產生一些新的視角。
這段神奇的緣分,促成了珍古德於1960年前往非洲,在坦尚尼亞湖畔的貢貝地區(即現在的貢貝溪國家公園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展開了影響她一生、也影響了這個世界的研究。
在她啟程時,許多人不看好這個在都市生活、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科學訓練的年輕女性,認為她無法適應嚴酷的非洲叢林,過幾個月就會回家,但珍古德用行動證明了一切。
剛開始,棲地裡的黑猩猩一看到珍古德就跑,但她每天爬上山頂,不放棄地抬起望遠鏡靜靜觀察,慢慢縮短和黑猩猩之間的距離,幾個月過去,她終於獲得了牠們的信任。珍古德花時掌握黑猩猩的特徵、為個體命名、記錄牠們的社會關係和日常生活,在她的研究裡,每一隻黑猩猩都是有個性、複雜思想、情感和長期情感連結的個體。
珍古德這種為研究對象命名的做法,如今雖然已相當普遍,但在65年前可是在挑戰科學慣例!因為當時的學界主流認為,只有人類才有個性和情感,通常會用編號來稱呼研究對象。也因此,珍古德早期發表的研究也常被指責過度擬人化黑猩猩。

原先以為研究只會持續三年的珍古德,對黑猩猩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識到還有更多事需要學習,讓她停不下來。就這樣,除了短暫的缺席外,她在貢貝溪國家公園一直留到了1975年,這段時間她獲得了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並發表了多項震撼科學界的重大發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她在1960年觀察到黑猩猩製造並使用工具的行為──在此之前,工具使用被視為人類獨有的特徵。
這項發現不只填補了動物行為學的實證空白,更在哲學與科學上動搖了「人類特殊性」的假設,促使學界重新思考「人」與「非人動物」的界線。
珍古德關懷性的觀察研究不僅重塑了靈長類動物學,還激發了更廣泛研究動物行為的新方法。她為實地研究樹立了新標準,包括艱苦的觀察、詳細的筆記以及堅持將動物視為值得尊重和同理的個體。
而隨著研究深入,珍古德逐漸將關注重心從純科學轉向保育與動物福利。在確保貢貝溪的研究有其他研究者繼承、可持續進行的同時,珍古德的關注也擴展到保護動物們棲息的森林,她在1977年創立了珍古德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以支持貢貝溪的研究,並擴大對黑猩猩棲地保護、社區發展與環境教育的投入。

在目睹了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地球環境惡化後,珍古德又於1991年創立了青少年行動計畫「根與芽」(ROOTS & SHOOTS),以啟發年輕一代以實際行動改善社區、保護環境與動物,阻止貧困、教育問題與環境破壞之間的惡性循環。經過30多年推廣,如今根與芽計畫已遍布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兒童參與其中。
在公共倡議上,多年來珍古德也善用她的科學家身分與個人敘事,向全球推廣保育理念與動物倫理。她擅長將複雜議題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故事,不遺餘力地推廣減塑、改變飲食習慣、支持社區永續發展,並公開批判破壞棲地的商業行為與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註:珍古德為素食主義者,並長年參與素食推廣,她認為素食是對環境、對動物福利更好的飲食選擇。而珍古德之所以成為素食主義者,則是受到了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書的影響。

對許多人來說,珍古德的貢獻超越了學術發現本身,她改變了世界看待動物的方式,並串聯起了科學、倫理與行動。即便已高齡91歲,珍古德一如既往是個行動家,持續在世界各地奔走倡議,離世時她正在美國加州巡迴演講,當天原定出席一場植樹活動,直到人生的最後時刻,她仍在貫徹自己長年秉持的信念:「唯有瞭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