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開發正持續改變自然界的命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於10月10日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指出北極三大海豹族群正被氣候變遷推向滅絕邊緣,且全球超過六成鳥類的族群數量也正在下降。不過,綠蠵龜(Chelonia mydas)的復育成果,則為瀕危物種保育帶來一絲希望。
根據報告,北極地區所有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鯨魚與北極熊皆依賴海冰作為繁殖與覓食的重要棲地。IUCN海豹專家組(Pinniped Specialist Group)共同主席柯瓦克斯(Kit Kovacs)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冰層快速融化,三種海豹——格陵蘭海豹(Pagophilus groenlandicus)、兜帽海豹(Cystophora cristata)與髯海豹(Erignathus barbatus)都正面臨更大的滅絕風險。
柯瓦克斯表示:「每年在斯瓦爾巴群島,退縮的海冰都在提醒我們北極生物的脆弱。當牠們難以繁殖、休息與覓食時,整個生態鏈都將受到波及。」她強調,幫助海豹就是幫助人類,「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已經在全球各地對人類造成影響。」
除北極生態危機外,IUCN報告同時揭露全球鳥類族群的劇烈衰退。根據鳥類生命國際(BirdLife International)科學主任布查特(Stuart Butchart)指出,目前全球約61%的鳥類正面臨數量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熱帶雨林砍伐、農業擴張、外來入侵物種競爭與氣候變遷等。
在馬達加斯加、西非與中美洲,多種特有鳥類如施萊格氏艷鶯(Schlegel’s asity)、黑盔犀鳥(black-casqued hornbill)與夜鶯鷦鶯(northern nightingale-wren)已被列為「近危」等級。布查特警告:「全球三分之二的鳥類都在下降,這是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警鐘。」
康乃爾鳥類學實驗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學者法恩斯沃思(Andrew Farnsworth)則指出,這份年度評估讓科學界得以追蹤趨勢與回應變化,「每一次更新,都讓我們更接近了解物種現況,並為政策提供依據。」
在這份滿是危機的名單中,綠蠵龜的復甦成為少數亮點。IUCN總幹事阿吉拉爾(Grethel Aguilar)表示,綠蠵龜曾被列為瀕危,如今因全球保育行動顯著成效,已被調整為「無危」物種,其族群自1970年代以來增長約28%。
海龜專家馬斯特(Roderic Mast)補充,這是「全球長期協作能讓長壽海洋物種重獲穩定的強而有力例證」。在夏威夷、墨西哥、巴西與阿森松島等地,禁捕令、棲地保護與人工孵化計畫成功改善族群數量。
然而,美國Loggerhead海洋生命中心副研究主任佩羅(Justin Perrault)提醒:「海龜的保育成果通常需要數十年才能顯現。」而海洋研究基金會執行長皮徹(Nicolas Pilcher)也指出,儘管綠蠵龜是成功案例,但其他種類如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與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仍陷危機。他呼籲:「這些努力必須擴大到所有物種,我們確實能改變現況。」
IUCN紅皮書的發布正值全球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之際。聯合國年度氣候峰會預定11月於巴西貝倫(Belém)舉行,屆時將聚焦亞馬遜雨林的重要性。IUCN首席副主席賈巴多(Rima Jabado)表示:「希望與憂慮總是並存,但綠蠵龜的故事提醒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能帶來改變。」儘管國際社會不斷宣示「保護自然」,法恩斯沃思坦言對政治決心仍不樂觀:「我希望這樣的議題能跨越黨派、凝聚共識,但事實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