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蝙蝠,一向被視為夜空中神祕而無害的食蟲高手。然而,西班牙一項最新研究揭露了牠們鮮為人知的「掠食者」一面——歐洲最大的蝙蝠「大夜蝠」(Nyctalus lasiopterus,Greater noctule bat),竟能在1.2公里高空中,活生生捕捉並吞食一隻知更鳥(Erithacus rubecula)!
這段由研究團隊錄得的「兇猛行徑」不僅震驚學界,也終於為過去25年來的爭議畫下句點。
早在1990年代末期,西班牙多尼亞納生物站(Doñana Biological Station)的伊巴涅茲(Dr. Carlos Ibáñez)就曾在蝙蝠糞便中發現鳥類羽毛,推測牠們在秋季(冬眠前)與春季(繁殖期)會以候鳥作為食物來源。然而,當時多數學者對此說法抱持懷疑,認為蝙蝠體型太小、飛行方式不同,難以獵捕高速飛行的鳥類。
伊巴涅茲並未放棄,他與團隊花了多年時間,動用監視攝影機、軍用雷達,甚至把超音波錄音器裝上熱氣球,只為捕捉蝙蝠獵鳥的確切證據。直到這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出爐,才終於證明他的假說屬實。研究團隊從南西班牙的巢箱中取出幾隻大夜蝠,為牠們配戴微型背包,內含加速度計、高度感測器與錄音裝置,用以記錄飛行數據與超音波迴聲。
其中一隻蝙蝠在夜間升至約1.2公里(約4000英尺)高空,進入「靜音模式」,不再發出可被鳥類察覺的回聲定位聲波。隨後,牠鎖定一隻正在遷徙途中的知更鳥,展開驚心動魄的追逐。
蝙蝠在黑暗中俯衝,鳥兒突然覺察危險而盤旋下降,兩者在空中展開「貓抓老鼠」般的追逐,距離延伸超過一公里。錄音裝置共記錄到21次鳥類的驚叫,直到接近地面時傳出最後一聲慘叫——接著,是連續23分鐘的「咀嚼聲」。
共同作者、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學者史蒂德舒特(Dr. Laura Stidsholt)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牠不只抓到鳥,還能在飛行中完成殺死與吞食的動作。」她以自身作比喻:「那隻知更鳥的體重約是蝙蝠的一半,等於我一邊慢跑、一邊吃下一隻35公斤重的動物。」
為什麼蝙蝠不直接降落進食?伊巴涅茲曾在研究中分析蝙蝠棲地下的鳥翼殘骸,發現牠們會咬下並拋棄雙翼,以減少飛行阻力。科學家推測,蝙蝠可能會將後肢間的膜向前伸展,形成「臨時口袋」,方便在空中慢慢進食。
對於這段錄音,史蒂德舒特坦言:「從人類角度來看,我的確感到不舒服。」但她也指出,大夜蝠是歐洲極度稀有的物種,因乾旱與野火在南歐面臨棲地喪失,「我們也希望牠能吃飽,保持健康。」研究主要作者艾蓮娜・泰娜(Elena Tena)則補充:「雖然畫面讓人對獵物產生同情,但這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大夜蝠是歐洲體型最大的蝙蝠,翼展可達45公分。牠們通常在夜間以飛蟲為食,但這項研究證明,在遷徙季節,蝙蝠會靈活調整獵食策略,從空中「升級」為捕鳥者。
對生態學家而言,這不只是驚人的行為紀錄,也為理解夜間生態系的食物鏈關係打開新視角。蝙蝠與候鳥在同一高度層活動,意味牠們的互動可能比人類想像更頻繁。
人類往往浪漫化夜空中的飛行者——無論是歌唱的鳥、還是沉默的蝙蝠。但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自然界的每一幕都充滿競爭與生存的真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