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日前,南韓國會議員揭露,動物保護中心正淪為「死亡收容所」。根據國會農林畜產食品海洋水產委員會議員趙慶泰(Cho Kyung-tae)14日公布的資料,2024年共有10萬6,824隻動物被送進收容中心,其中高達46%(約4萬9,080隻)最終死亡。儘管安樂死佔18.5%,自然死亡比例卻高達27.5%,顯示許多動物並非因醫療決策被安樂死,而是在惡劣環境中病死、餓死或因壓力而死。
綜合外媒報導,趙慶泰批評,農林畜產食品部將公共責任轉嫁給民間,導致收容中心缺乏監督與資源。「在1,500萬寵物*的時代,政府卻讓無數動物在冰冷的地板上痛苦死去。」他指出,全國71.5%的保護中心採民間委託運作,而首爾、釜山、大邱等7個廣域市甚至沒有任何直營收容設施。
*註:南韓民眾飼養寵物隻數為1,500萬。
根據官方調查,去年全南韓的動物救援與照護總預算僅為約10億5,000萬韓元(約新台幣2520萬元),換算下來每隻動物僅分得9,800韓元(約新台幣235元)。趙慶泰直言,這樣的低預算結構與外包制度是造成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要求農食品部長提出具體改革方案並擴充公共預算。
事實上,民間團體「動物自由連帶」(동물자유연대)也曾在2024年發表《2023年流浪與遺失動物報告書》。該報告也指出,保護中心已經陷入「惡性循環」,棄養動物暴增導致過度收容,擁擠環境造成照護品質下降,死亡率上升、認養率下降,最終再度造成棄養潮。
根據《2023年流浪與遺失動物報告書》,全國保護中心收容動物中,狗有48.9%死亡,其中28.9%為安樂死、20.1%自然死亡;貓的情況更為嚴峻,56.5%自然死亡,僅3.8%因病被安死。特別是「自然死亡」的貓多為0至1歲個體,推測多數死於疾病或營養不良。
報告同時揭示社會階層間的不平等:有血統的品種犬中,約78.8%成功被認養或返還給飼主;相對地,非品種犬中有58.2%死於自然死亡或安樂死。這反映出外貌與品種偏見在認養市場中根深柢固。動物自由連帶呼籲,若政府不正視制度性問題與社會偏見,再多的收容空間也難以挽回動物流逝的生命。
而農林畜產檢疫本部2024年的《伴侶動物保護與福利實態調查》也揭露了經費與生存率之間的密切關聯。資料顯示,自然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如釜山與蔚山,每隻動物的平均照護經費亦最低,分別為12萬2,000韓元(約新台幣2,930元)與9萬9,000韓元(約新台幣2,380元)。專家指出,若無足夠經費提供醫療、消毒與飼料補給,再多的收容數量也只會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報告亦顯示,2024年全國共設有263處收容中心,其中直營僅75處,其餘188處為委外經營。若排除重複委託的設施,實際營運中的收容中心為231間。官方總預算為10億5,000萬韓元(約新台幣2520萬元),需要加上地方自籌、委外自籌的款項,全國平均每隻動物的年度照護成本才得以達到43萬5,000韓元(約新台幣1萬400元)。然而,各地差距極大,首爾與釜山的支出仍偏低。
雖然官方強調動物保護經費已連續三年上升(自2021年的每隻25萬韓元,約新台幣6,000元,增至2024年的43萬5,000韓元,約新台幣1萬400元),但民間團體指出,若以死亡率近五成來看,資金仍遠遠不足以滿足基本照護需求。
根據官方統計,2024年共救援10萬6,824隻動物,其中僅2萬5,136隻(23.5%)被成功領養,1萬2,188隻(11.4%)被原主人領回。相對地,死亡率達46%,等於每兩隻被救援的動物,就有一隻最終死在收容中心。
每年約有10萬隻以上動物被遺棄,儘管2024年比前一年略減5.5%,但整體規模仍居高不下。尤其在5月與7月兩個月,遺棄高峰最為明顯,反映出繁殖季與假期過後棄養問題的季節性特徵。
動物自由連帶指出:「只要遺棄數量不減,收容所的死亡也將年年重演。」該團體呼籲政府加強絕育補助、收容容量管制,以及建立長期預防政策,而非僅在表面上擴充設施數量。
部長金正姬(Kim Jung-hee)在國會回應時稱,政府將「檢討動物保護中心運營體系的創新方案」,並持續改善國家動物保護資訊系統。然而,動保團體普遍認為,若缺乏具體的財政投入與人力擴充,任何制度改革都難以改變現狀。目前,南韓的貓狗登錄制度仍以犬類為主,貓的登錄僅在2022年起試行。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擴大登錄範圍,並落實追蹤飼主責任,以從源頭減少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