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非洲豬瘟在亞洲多地再度升溫,台灣也持續提高警戒。然而,另一場與豬隻疾病的戰爭「傳統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正在實驗室內迎來轉機。英國科學家近日宣布,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他們成功培育出能完全抵抗傳統豬瘟病毒的豬隻。這項成果不僅可能減少大規模撲殺與疫苗依賴,也被視為提升動物福利與推進永續畜牧生產的重要突破。
綜合外媒報導,這項研究由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與英國動植物衛生署(Animal and Plant Health Agency, APHA)共同主導,並於《生物科技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期刊發表。
研究團隊鎖定病毒複製過程中的關鍵蛋白DNAJC14。豬瘟病毒在感染後,會生成一條長鏈蛋白,必須依賴宿主(豬)體內的 DNAJC14 蛋白進行切割,才能變為活性病毒。科學家發現,只要將 DNAJC14 上的一個胺基酸改變,病毒就無法再完成切割,感染過程因此被阻斷。
愛丁堡大學病毒學家克莉絲汀・塔特・柏卡德(Christine Tait-Burkard)指出:「這項改變就像在病毒機械裡塞進一顆砂石。它再也啟動不了。」
研究團隊使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製造出這些「抗豬瘟基因豬」,再由英國動植物衛生署團隊進行實地病毒暴露測試。在安全隔離設施中,研究人員將活病毒噴灑入豬的鼻腔。結果顯示,編輯過的豬未出現任何感染症狀、抗體反應或病毒複製跡象;相對地,普通對照組豬隻則出現高燒、腹瀉與活動力下降等典型症狀。
「這些動物完全不受病毒影響,且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保持健康愉快,」英國動植物衛生署的海倫・克魯克(Helen Crooke)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里程碑,代表基因編輯能夠同時提升動物健康與產業永續性。」
研究團隊指出,若未來這項技術能廣泛應用於畜牧業,將可減少因疫情爆發導致的大規模撲殺(culling)與防疫宰殺。以歷史案例為例,1997 年荷蘭曾為阻止豬瘟蔓延,撲殺超過 600 萬頭豬;日本自 2018 年再次爆發疫情以來,仍未完全根除。傳統防疫需仰賴弱毒疫苗,但接種成本高且繁瑣,一旦疫苗供應或監測出現空隙,疫情便可能捲土重來。
此外,基因編輯抗病豬可提升生產效率、減少損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從而促進永續畜牧。克魯克指出:「這能讓我們更接近『健康、快樂的豬』與永續肉品生產的目標。」
這項研究部分由國際育種公司 Genus PLC 資助。該公司已開發出另一種能抵抗「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的基因編輯豬,目前已在美國、巴西等國獲准上市,並等待墨西哥、加拿大與日本批准。Genus 表示,抗豬瘟豬的商業化計畫尚在評估中,將視各國基因編輯法規進展而定。
目前,英格蘭預計於年底開始核准基因編輯植物,但尚未公布針對動物的最終規範;日本則已批准三種基因編輯魚類進入市場。
研究團隊成員、西蒙・利利柯(Simon Lillico)表示,迄今並未觀察到任何健康或行為上的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指出:「我們仍需長期追蹤,以確保這項基因改變在多代繁殖後依然安全穩定。」他補充道,傳統育種往往未設動物福利條件,而基因編輯卻需嚴格審查。「若能建立一致的標準,那才是真正公平的競爭環境。」
令人振奮的是,造成豬瘟的病毒與引起牛病毒性下痢(Bovine Viral Diarrhoea)及羊邊界病(Border Disease)的病毒屬同一科。研究團隊已著手測試相同基因改變能否讓牛與羊也具抗病能力。若實驗成功,這將代表基因編輯技術可同時改善多個畜牧物種的健康與生產效率,從根本降低疫病風險。
由於此次基因編輯屬「自然突變可能發生」的微小改變,部分國家(如美國、日本、巴西)對此類產品的監管比傳統基因改造寬鬆。然而,歐洲與英國的倫理辯論仍在持續。監管機構普遍要求所有基因編輯動物須證明「不損害動物福利」,才能進入市場。塔特・柏卡德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製造更多動物,而是讓牠們少受疾病折磨。」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近期深陷非洲豬瘟(ASFV)陰霾,台灣亦持續強化邊境檢疫與防疫措施。然而,本次英國研究針對的並非非洲豬瘟,而是另一種歷史悠久、同樣危害嚴重的傳統豬瘟。兩者在臨床症狀上十分相似,皆會引發高燒、出血與流產,但致病原截然不同傳統豬瘟由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的病毒引起,目前已有有效疫苗可防治;非洲豬瘟則是由非洲豬瘟病毒科(Asfarviridae)的病毒所造成,至今仍無疫苗可用且致死率極高。
因此,雖然英國團隊的研究與亞洲關心的「非洲豬瘟」並非同一疾病,但此成果展示出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力,也為未來研發的動物防疫開啟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