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法國近期正面臨一場席捲全國的牛隻疫情。高度傳染的「牛結節性皮膚病」(Lumpy Skin Disease, LSD)正快速蔓延,迫使政府於10月中旬宣布暫停所有活體牛出口。對每年出口超過110萬頭牛的法國畜牧業而言,此舉雖是防疫必要手段,卻也可能引發產業鏈崩潰危機。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這波疫情是「牛結節性皮膚病」首次在西歐大規模爆發。該病毒由吸血昆蟲(如蚊、虻)傳播,主要感染牛與水牛,導致皮膚長出結節性水泡、體溫升高、產乳量驟降與體重減輕,死亡率約為3%至10%。雖不會感染人類,但卻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與貿易封鎖。
這種病毒過去主要分布於非洲與中東地區,2015年首次入侵東南歐、2019年擴散至亞洲,而今年夏季則越過地中海,首度抵達西歐。
首例病例6月底出現在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的牧場,隨後法國本土也爆發疫情。西班牙則在10月初通報第一例感染。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資料,截至10月15日,法國已通報83起疫情、義大利72起、西班牙9起。
法國農業部指出,疫情最初集中於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區,隨後蔓延至汝拉(Jura)與安省(Ain)。10月16日,又在接近西班牙邊境的庇里牛斯東部省(Pyrénées-Orientales)確認新案例,顯示病毒已擴散至全境。
法國原於8月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行動,一度使疫情趨緩,但10月病例再度上升,顯示防疫壓力仍相當嚴峻,目前全法國已經撲殺至少2,000頭牛。
根據歐洲農業媒體《Euractiv》報導,法國每年出口超過80萬頭幼牛至義大利、30萬頭至西班牙,是歐盟內主要牛隻供應國。全面封鎖出口等於中斷主要收入來源,恐導致中小牧場經營陷入困境。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打擊。」法國畜牧業者指出,若禁令持續,農民將無法出貨、飼料成本又居高不下,可能引發整個產業鏈的連鎖倒閉。
法國農民工會「農民聯盟」(Confédération Paysanne)則批評政府的防疫政策「本末倒置」。該組織指控,農業部目前採取「感染風險高農場全數撲殺」的政策,配合長時間移動限制,不但造成農民恐慌,還迫使部分牧場提前轉移牛隻,反而促成病毒傳播。「當管理措施變得難以持續時,結果只會是更多恐慌與不必要的動物移動。」該聯盟在聲明中指出。
除了牛結節性皮膚病,歐洲畜牧業還正面對另一場挑戰,「藍舌病」(Bluetongue Virus)。這種同樣由蚊蟲傳播的病毒會感染羊與牛,導致發燒、口腔潰瘍與流產。目前,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三國正同時對抗這兩種疫情。專家警告,若氣候持續溫暖潮濕,昆蟲繁殖力上升,可能讓兩種病毒形成交叉流行(co-epidemic),使防疫難度倍增。
面對疫情,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皆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指導方針採取行動,包括移動限制、區域隔離與緊急接種等措施。歐盟則正評估跨國防疫基金的啟動機制,以支援受災國家。若疫情持續擴散,不排除擴大疫苗分配與暫時性出口補助。
專家指出,昆蟲傳播疾病的擴散與氣候變遷密切相關。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E)提醒,氣溫升高讓病毒攜帶者能在更北的地區過冬,導致以往僅限於熱帶的疾病在歐洲迅速蔓延。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提醒「這不是單一疫情,而是全球暖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化。如果繼續用舊有的『邊境防疫』思考,未來也只是繼續追著病毒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