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美國華盛頓州聖胡安島(San Juan Island)的黎明時分,一群研究人員站在接駁船上,將長達一英里的光纖電纜緩緩放入寒冷的薩利希海(Salish Sea)。他們的目標不是傳送網路訊號,而是把這些纖細的光纖變成一條「水下麥克風」,傾聽海洋中虎鯨的聲音。
這項技術若成功,不僅能即時掌握虎鯨行蹤,還可能徹底改變全球海洋保育方式,讓現有的數十萬英里海底光纖,變身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海洋聽覺網絡」。
光纖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化身為「耳朵」,聆聽虎鯨的行蹤呢?這項名為「分布式聲學感測」(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簡稱 DAS)的技術,原本用於監測管線異常或地震活動,如今由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團隊改良,用於海洋聲學研究。與傳統僅能監測單一點位的水下麥克風(hydrophone)不同,DAS 能讓整條光纖電纜都變成感測器,捕捉任何經過的聲音。
「我們就像擁有成千上萬個水下麥克風,沿著電纜持續收音。」華盛頓大學機構工程與海洋學雙聘教授希瑪・阿巴迪(Shima Abadi)解釋說,「這能讓我們不只知道鯨魚在哪,也能追蹤牠們的移動方向與模式。」
團隊已在奧勒岡外海進行初步試驗,成功錄得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與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的低頻鳴叫。然而,這次的目標更具挑戰性——瀕危的南方常駐虎鯨(Southern Resident Orcas)。
虎鯨的叫聲頻率比大型鬚鯨高得多,DAS 尚未在如此高頻範圍內測試過。「這次是一次實驗性的跨界應用,」阿巴迪說,「但如果成功,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對鯨類聲音世界的理解。」
這項研究背後,是一場攸關物種存亡的努力。南方常駐虎鯨目前僅剩約 75 隻,是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最危急的鯨類族群。牠們面臨三大威脅:噪音污染、食物短缺與有毒污染物。
南方常駐虎鯨如今正陷入食物危機。牠們主要以大麻哈魚(Chinook Salmon)為食,但這種鮭魚族群已急遽下滑。海洋科學組織「光束海洋研究與永續發展」(Beam Reach Marine Science and Sustainability)主席史考特・維爾斯(Scott Veirs)無奈地說:「我們正目睹瀕危的虎鯨,努力捕食同樣瀕危的大麻哈魚。」
根據太平洋鮭魚委員會(Pacific Salmon Commission)自1984年以來的追蹤數據,大麻哈魚族群數量已下降約六成,主因包括棲地破壞、過度捕撈、水壩阻隔及氣候變遷。對以聲波捕食的虎鯨而言,這不僅意味食物更稀少,也更難尋覓,牠們仰賴回聲定位(echolocation)在混濁水域中追蹤獵物,而日益嚴重的船舶噪音卻讓牠們失去了方向。
若 DAS 技術能成功捕捉虎鯨聲音,科學家將能即時得知牠們的方位與移動路線。「想像如果系統偵測到虎鯨正朝南游向西雅圖,我們能立即通知華盛頓州渡輪公司暫停高噪音活動或減速,讓牠們先通過。」維爾斯解釋。這不僅可為虎鯨創造「安靜通道」,也能累積長期數據,用於制定動態管理與長期政策。他強調:「這項技術確實能帶來實質效益。」
此外,DAS 還能揭示許多過去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虎鯨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改變叫聲模式?牠們如何協同獵食?甚至能否從聲音辨認個體,如同「聲音指紋」?
根據統計,全球已有約 87 萬英里(約 140 萬公里)的海底光纖電纜。若能整合成監測網絡,將成為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洋聲學資料庫。「目前保育與氣候行動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資料不足。」艾倫家族基金會(Allen Family Philanthropies)科學總監增田裕太(Yuta Masuda)指出,該基金會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資助者之一。
他補充說,這項技術的誕生時機正好。2026年1月即將生效的《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將允許各國在國際水域設立新的海洋保護區,但科學界對多數海洋物種的行為與分佈仍知之甚少。「如果我們能善用現有光纖網路,就能填補這些關鍵資料空白。」
這場試驗只是開端。若光纖真的能成為「海洋之耳」,人類將首次能以全球規模聆聽海洋生命的聲音,更能為保育行動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