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到水族箱 美國網路水族商店90%海水魚來自野外捕撈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你知道嗎,在水族箱裡的許多海水觀賞魚,其實不是人工飼養繁殖,而是被從野外抓來——事實上,全球觀賞魚貿易嚴重依賴直接從野生族群取得的魚類,但由於供應鏈不透明,許多消費者對此並不知情。一項新研究就發現,美國主要零售商販賣的海洋魚類中,有90%為野外捕撈,其中甚至包括受威脅或瀕危物種!

一項新研究發現。   Image by congerdesign from Pixabay

這項發表於《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期刊上的新研究,呈現了觀賞魚來源問題的嚴重性。全球每年約有5,500萬隻海洋動物被作為觀賞水族動物售出,該產業年產值高達21.5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需求,佔全球的三分之二。而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美國線上販售的大部分海水觀賞魚為野外捕撈,主要來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研究團隊針對美國主要水族電商販售的734種海水魚進行分析,發現約90%的魚類完全來自野生族群,7%的魚類既有養殖也有野生捕撈,只有3%的魚類完全來自水產養殖。

但研究主要作者、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海洋生態學家林兵(Bing Lin,音譯)指出,購買觀賞魚的消費者,往往不清楚這些魚類來自哪裡。他說:「這種貿易有很多問題在於整個供應鏈——從珊瑚礁中到零售端——都非常不透明和混亂。」

研究團隊還發現,在線上待售的海水魚中,還包括了45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受威脅或數量正在下降的物種,其中包括考氏鰭竺鯛、塞拉里昂刺蝶魚(俗稱橙色神仙)和半藍刻齒雀鯛。

瀕危物種的國際貿易受到《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規範,但林表示,許多受威脅物種的貿易卻鑽了規則的漏洞,有些物種甚至沒有被列入資料庫的貿易清單中,但還是流入了市場。

林說,許多常見的觀賞魚——包括隆頭魚、小丑魚和鰕虎——通常捕撈自熱帶珊瑚礁,可能是當地社區的重要收入來源,若政府能對管理良好的野生漁業加大支持力度,既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能保留經濟機會。除了提高消費者的保育意識外,林認為還需要加強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和監督管理。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澳洲臥隆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海洋生物學家黃瑪麗安(Marian Wong,音譯)則表示,水族玩家往往難以獲得魚類來源資訊,例如牠們的捕撈或養殖方式,以及所採用的方法是否永續並保障魚類福利。

她說:「我們最後在水族店看到的魚,顯然只是捕撈量的一小部分,牠們經歷了一段艱辛的旅程,從珊瑚礁、裝在塑膠袋裡、送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分裝設施,最後抵達我們買魚的寵物店。」黃表示,如果管理不善,野生捕撈可能會導致魚類的野生族群數量銳減,並可能破壞小丑魚等群居魚類的群體結構。

「我們掌握的資訊越多,就越能做出符合我們自身價值觀、符合永續發展價值觀的明智決策。」黃說道。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