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蛇咬傷是種致命的被忽略熱帶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簡稱NTD,指疾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盛行,但缺乏關注和資源),長期以來,科學界一直在努力尋找更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方法,期望減輕其帶來的傷亡。一個國際研究團隊10月底宣布,他們研發出了一種新型抗蛇毒血清,其療效可能優於現有的抗蛇毒血清,且生產也更為簡單,不需要再對馬等大型動物注射蛇毒!

這項新研究10月29日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研究團隊描述了這種有望拯救大量生命的強效解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有多達13.8萬人死於蛇咬,而在被毒蛇咬傷的人中,還有約有一半(約270萬人)會發展成重症。儘管毒蛇咬傷常發生,但它仍是最致命、最被忽略的熱帶病之一,對熱帶貧窮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毒蛇咬傷治療方法有許多缺陷,現有的抗蛇毒血清是由大型動物(例如馬)血液中的抗體製成——需要為動物注射少量蛇毒,待動物血液產生抗體後,再抽血分離。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這類抗蛇毒血清很貴、生產難度高,而且只能用於對抗特定蛇種的毒液。此外,現代抗蛇毒血清在用於人體時,還存在引發免疫反應的風險。
因此,研究團隊決定著手研發一種能夠涵蓋十幾種非洲蛇類、更能預防組織損傷,並降低不良免疫反應風險的抗蛇毒血清。此外,他們也希望該血清的生產成本低於現有抗蛇毒血清。
和現有抗蛇毒血清不同,這項新技術允許科學家選擇並複製被稱為「奈米抗體」(Nanobody,又稱單域抗體)的微小抗體片段,無需完全依賴動物供體(donor)。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丹麥理工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生物技術與生物醫學系研究員勞斯特森-基爾(Andreas Hougaard Laustsen-Kiel)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研發出的這種抗蛇毒血清無需從動物身上持續提取抗體,這表示我們可以在不影響品質的前提下,大規模生產這種抗蛇毒血清。」
(※註:donor為捐贈者、捐血者之意,但血清馬等動物並非自願捐血,因此譯為供體)
勞斯特森-基爾表示,儘管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有超過7,000人死於蛇咬傷,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抗蛇毒血清能夠針對所有有毒非洲蛇類。因此,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由八種奈米抗體組成的混合物,這些抗體源自駱駝科動物的抗體,目標是對抗18種蛇類的毒液,包括眼鏡蛇科的眼鏡蛇屬、曼巴屬、唾蛇屬毒蛇。

丹麥技術大學生物工程師、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倫加斯(Anne Ljungars)說:「眼鏡蛇科蛇類是最致命的蛇類之一,因為牠們的毒液含有強效神經毒,能迅速導致麻痺和呼吸衰竭。這些微小、高擴散性的毒素會在體內迅速擴散,而無法及時治療、缺乏有效的抗蛇毒血清,進一步加劇了蛇咬傷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
奈米抗體比普通抗體更小、更穩定,在改造過後能更緊密、更精準地與多種毒素結合,最後,研究團隊研發出的抗蛇毒血清對不同蛇種的毒液都發揮了效果,而且在實驗室中表現出色——當研究人員把這種抗蛇毒血清化合物和真正的蛇毒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後,該化合物能夠有效對抗18種受試蛇種中的17種毒液。
不過在實務上,不會發生「在被蛇咬傷前將抗蛇毒血清和蛇毒混合」的狀況,因此在另一項試驗中,研究團隊測試了在小鼠中毒後,為小鼠注射該抗蛇毒血清的效果。雖然這次這種抗蛇毒血清的效果不如先前的實驗理想,但依然能夠預防6種蛇毒造成的死亡。
研究也指出了一些其他好處:現有的抗蛇毒血清無法解決蛇毒造成的組織損傷,但研究中的奈米抗體似乎可以減輕小鼠的組織損傷,即使治療有延誤同樣如此。研究團隊另指出,由於奈米抗體不太可能引起嚴重的免疫反應,因此理論上在出現明顯症狀之前,醫生就可以使用這種新型抗蛇毒血清,無需為了避免嚴重的副作用而等待。
不過因為這些實驗是在動物身上而非人體進行,這種新型抗蛇毒血清距離商業化使用還很遙遠,因此研究團隊正在努力改進抗蛇毒血清,並爭取更多資金。這種新型抗蛇毒血清仍需要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研究團隊估計,如果能獲得資金,試驗預計將在一到兩年內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