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這些長相討喜的野生動物,正在變得更可愛、更溫和?在北美,許多家庭都有被浣熊翻垃圾桶的經驗,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隨著和人類的接觸越來越密切,這些小麻煩精的外表正在發生變化:生活在城市地區的浣熊,吻部明顯比住在鄉村的同類更短——這是馴化的典型特徵。

浣熊廣泛分布於北美,因為愛翻垃圾桶,也常被人暱稱為「垃圾熊貓」(trash panda),牠們既能在野地生存,也能在城市環境中繁衍,這讓牠們在民眾的生活中佔據了特殊位置:在一些社區,浣熊像是備受喜愛的寵物;在另外一些社區,則是令人頭痛的害獸。
不過,在和人類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浣熊不只行為改變,習慣了翻垃圾桶,連外表都開始發生變化!上(10)月發表在《動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Zoolog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公民科學平台「iNaturalist」上近2萬張於美國拍攝的浣熊照片,研究人員透過比較動物吻部長度和頭骨長度,發現城市浣熊的吻部比鄉村浣熊短了3.56%,而這種生理變化,和貓狗在馴化初期的特徵相同。
研究指出,浣熊的外型特徵變得更加柔軟,可能是因為細胞層面的「戰或逃」反應發生了變化。研究的共同作者、阿肯色大學小岩城分校(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的萊施(Raffaela Lesch)表示,這場城市裡的馴化從垃圾開始。她說:「垃圾確實是啟動器,人類走到哪,垃圾就到哪——而動物們喜歡我們的垃圾。」
但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取之不盡的「自助餐」,野生動物必須巧妙地保持平衡:既要大膽地翻垃圾桶、穿梭於人類環境,又不能過於大膽,以至於構成威脅。「如果動物要生活在人類附近,牠們就必須足夠溫順,這種選擇壓力非常大。」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和「馴化症候群」的表現型相符,解剖學和形態學變化通常被認為是馴化最明顯的特徵之一,例如卷尾、耳朵下垂、色素脫失(Depigmentation)、大腦變小、臉部骨骼退化等。這些特徵也出現在較常見的家養寵物身上,例如由狼演化而來的狗,而如今人類環境正在對浣熊施加演化選擇壓力,這似乎導致牠們演化出了更小的臉部骨骼。
對於城市浣熊的變化,研究人員也提出假設:人們普遍誤以為這類馴化過程是一種人擇、由人類發起,因為我們過去曾捕捉或選擇性地培育動物,但其實,實際上的馴化過程可能發生在更早,尤其是當動物逐漸適應人類環境的時候。研究人員表示:「只有那些逃跑(或戰鬥)反應減弱的動物,才能過得最好,這讓馴化過程的最初階段成為一個純粹的天擇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