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白皮書》廣徵公民意見  擬定三大目標

結合公、私部門各自優勢,達成資源分享與風險分擔,創造加乘效益的「公私協力」,已是當今行政領域的顯學,也被喊得震天價響,但公私協力到底是「非常給力」或是「非常無力」呢?自然有些關鍵因素。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即將於2024年出版《公私協力非常給力—-台灣動物保護的故事(2015至2023年)》,透過28個真實案例,讓大家了解動保團體和公部門如何建立默契跳恰恰,動物友善網站將逐一轉載,與讀者分享。

2019年9月11日農委會舉辦「動物福利白皮書發布暨感恩茶會」,將費時兩年完成的《動物福利白皮書》正式公諸於世。

/ 何宗勳

台灣這幾年動保意識抬頭,在動保政策關注層面從傳統野生動物、犬貓擴大到更多元物種。新崛起動保團體與人士渴望更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但中央到地方能提供的平台還是有其限制。因此要談「公私協力」中,最重要的政策如何透過「公民參與」機制完成案例,就一定要提到2019月9月11日公布的動物福利白皮書》。

會有這份《動物福利白皮書》的緣由,主要是2015年動保法修法增修第四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該遴聘專家、學者、相關機關及立案之民間動保團體,研擬《動物福利白皮書》。所以從2016年農委會依法遴聘17位動保諮議委員,並於2016年12月22日動物保護諮議小組第三屆第一次諮詢委員會議中,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就《動物福利白皮書》撰擬規劃進行簡報。

討論過程中,由於當時農委會(現為農業部)採取開放立場,因此由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提議,加上與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等動保團體複議,成員認為白皮書對台灣未來動物保護發展有深遠影響,應該廣納各界意見、擴大公民與參與。

最後會議作成三點決議:一、會後由IEK進行委員意見徵詢,並於下一次會議提出動物福利白皮書綱要草案、撰擬流程規劃及公民參與可能模式。二、流浪動物管理議題納入動物福利白皮書研擬討論,充分資訊公開,並納入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討論機制,例如公聽會或準聽證類型公聽會等。三、政府應擬定動物保護願景,據以擬定立法政策與計畫,並透過公共政策討論機制,逐步形成共識。

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出《動物福利白皮書》的整體架構。

在2017年6月2日召開第二次諮詢委員會議中完成五組撰寫,分別是:寵物、遊蕩犬貓、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展演及役使動物。另設法制組,由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林明鏘及王毓正委員擔任,依專業分工。執行分四階段進行;分別是:草案擬搞、公共對話、廣泛收集、諮議委員修正定稿。

在第一階段「草案擬稿」前徵集多方意見,為了收集相關利害關係團體代表、議題倡議核心人士、專家學者、縣市政府或有關部會等的相關意見,就開了25場會議,長達九個多月。之後由諮議委員分組撰寫完成初稿。負責撰寫的委員非常辛苦,要從龐大建言量不斷歸納彙整,耗掉不少時間。當年11月底收齊各組研擬之初版內容,並於2018年3月完成《動物福利白皮書》(初稿),並於5月3日第三屆第三次動物保護諮議小組決議通過。

在完成初稿之後,進入第二階段「共同對話」,在相關「產官學研聚焦討論」前,在動保團體建議下於8月4日另召開「公民咖啡館」廣納個別代表意見。這場「公民咖啡館」由吳宗憲教授主持,希望透過積極關心動保的公民一起檢視動物福利白皮書內容,藉此徵集更多來自各方的想法,作為下次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討論的基礎。緊接著也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眾開講」於2019年1月20日前徵集意見。2月起陸續辦理「產官學研聚焦討論」檢視內容完備性。待定稿之後,進入第三階段廣泛收集與研商階段,並將草稿送交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由委員修正之後定稿,最後由農委會公布。

最終定稿的《動物福利白皮書》提到,《動物福利白皮書》為國家動物福利政策未來發展之原則綱領,在架構上先透過動物福利的國際發展趨勢及我國環境分析,引導出國家在動物福利提升的三大目標「紮根教育鏈,建立尊重生命價值觀」、「完善規範制度,落實動物保護精神」、及「鼓勵創新科學研究,提升動物福利」,並檢視我國動物保護施政現況與問題,針對解決當前問題再結合未來發展,具體提出七大策略,紮實且全面性的描繪出能鏈結國際趨勢,符合我國在地經驗與條件的動物福利政策藍圖,讓政府攜手民間共同邁向自發、合作、創新的動物友善社會。

目標一「紮根教育鏈,建立尊重生命價值觀」提到:為培養社會大眾尊重生命的價值觀,依適用對象擬定不同形式與管道的教育方案。其一是透過家庭、學校、社區、社群到社會,完整不斷鏈的正式及非正式多元管道,推廣生命教育;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動物專業及相關從業人員的專職培育與進修教育途徑,保障動物之福利,亦可藉此傳遞正確對待動物的觀念。為了達到目標制定兩個策略,分別是「建置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之完整教育體系」與「完善動物相關專業與從業人員教育訓練及證照制度」。

為了廣徵社會大眾的意見,曾以「公民咖啡館」的形式,邀請關心動保的公民一起檢視《動物福利白皮書》的內容。

目標二「完善規範制度,落實動物保護精神」指出,為確保各類動物應用行為,全程符合動物福利,除研擬具科學基礎之動物福利原則、標準或指標外,更須健全相關的動物福利管理措施,包括:寵物、飼主及相關商業行為,經濟動物之人道對待與處理,動物科學應用機構之監督,運用動物展演之行為,動物收容處所之管理,遊蕩 ( 流浪) 動物減量等。共有三個策略,分別是「建構寵物之動物福利標準、深化飼主與業者管理」、「健全並落實各動物類別之應用原則、指標及人道管理機制」、「提升動物收容品質及強化遊蕩動物之減量措施」。

目標三「鼓勵創新科學研究,提升動物福利」,主要是整合各方資源投入動物福利之科學研究,除建立動物福利標準之基礎外,更期待能透過新興及創新科研提升動物福利,解決我國特有的動物保護問題,避免動物之身體傷害、疾病和精神痛苦,減少人為活動對動物造成的壓力。兩個策略為「強化本土化、國際化及問題導向之科學研究」與「推動提升動物福利之新興科技與創新研究」。

圖說: 2019第九屆「國會動物保護貢獻獎」得主與動保團體合影。蕭嘉慶/攝影

2019年9月11日農委會舉辦「動物福利白皮書發布暨感恩茶會」經過長達兩年規劃,我國首部《動物福利白皮書》正式定稿。當天動保科長鄭祝菁表示,未來將會透過出版、懶人包與漫畫等對社會大眾宣傳。當天出席除了農業部同仁外,動物保護諮議委員姜怡如、李朝全、何宗勳、顏杏娟委員,動保科長全體科員也都到場,場面溫馨,而第三屆動物保護諮議委員任期到此也告結束。

參與制定《動物福利白皮書》的成員都期待,這份白皮書作為施政參考至少要能持續十年以上,每年滾動檢討,讓大家對2027年後台灣動物保護領域的面貌能有一個清晰的藍圖來想像。同時,也要不斷思考,今天我們勾勒願景,能適應未來趨勢與社會需求嗎?當我們經過十年努力,動物保護能否成為國民生活文化DNA,完全融入生活,如不應該隨地大小便、垃圾應該分類等日常。現在十歲的小孩,十年後已經二十歲,慢慢成為社會中流砥柱。這份白皮書應能為後代勾勒一個友善動物國家的美好願景,讓大家一起努力實踐。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