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變身校園犬貓  一堂發人深省的選修課

結合公、私部門各自優勢,達成資源分享與風險分擔,創造加乘效益的「公私協力」,已是當今行政領域的顯學,也被喊得震天價響,但公私協力到底是「非常給力」或是「非常無力」呢?自然有些關鍵因素。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即將於2024年出版《公私協力非常給力—-台灣動物保護的故事(2015至2023年)》,透過28個真實案例,讓大家了解動保團體和公部門如何建立默契跳恰恰,動物友善網站將逐一轉載,與讀者分享。

因為學校有著關鍵人物—-愛狗老師的存在,台中市龍井國中目前已到第三代校犬「小朋友」,逐漸老化的「小朋友」讓青少年體驗了深刻的生命教育。

/ 呂幼綸

校犬校貓不是校園裡必然存在的一員,但只要有牠們在,就肯定是學校裡最溫馨的一道風景! 學校裡有常居的貓狗不是新鮮事,只是早年只能畏縮乞食的流浪貓狗,現今已晉升為擁有正式身分的「官派」助教,令人驚歎,而這一轉折點出現於2016年。

一直有流浪狗問題的台灣,校園裡自然也少不了牠們的身影,遇到好心的教職員或許就默許了牠們的來來去去,進而給予棲身之地和殘羹剩飯,甚至也有決意收編,利用狗的地盤性來制止其他流浪狗入侵的例子,例如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2002年就成立了北護校犬隊,至今已逾21年、歷經三代校犬(全名為校園守護犬),但畢竟是僅見的案例。

仍有「十二夜」的年代,進入公立收容所12天而無人認領養的狗,就須面臨安樂死的命運,為了提高認養率,動保行政機關祭出多元送養政策,除了鼓勵個人領養之外,並積極開發工廠犬、機關犬、果園犬等送養管道,其中當然以能和生命教育結合的校園犬最被看重。政府機關出面,勸說學校正式收養流浪狗的首例是高雄市動物保護處,2013年開辦的「高雄市校園友善犬–旺旺計畫」,讓通過評估的流浪狗進入校園擔任動保助教,既可提升師生的動保觀念,也能強化校園安全。

2015年2月「零撲殺」立法,「十二夜」走入歷史,各界送養流浪狗的行動更趨積極。台中市在市長林佳龍的支持下,推出針對高中及國中小學校辦理的「愛笑犬認養計畫」,端出高額的5萬元補助費用,申請條件也加碼,除了領養狗之外,學校並須提出生命教育課程規畫。同年,倡議多元認養和生命教育的關懷生命協會,首度進行全國高中及國中小的「動保社團暨校犬貓調查」,結果發現竟有234所學校默默照護著校犬校貓。

截至2022年,這項調查一共進行了六次,僅於2018和2021年中斷,2019年起改由自關懷生命協會獨立出來的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負責調查及公告結果。歷次擁有校犬貓學校的數量調查結果,依序是234校 (2015年)、262校(2016年)、277校(2017年)、282校2019年)、290校(2020年)、317校(2022年);成立動保社團的學校數量則是31校(2015年)、27校(2016年)、41校(2017年)、47校(2019年)、66校(2020年)、90校(2022年)。

桃園龍岡國小的兩隻校犬「來玩」和「來瘋」,是每年小一新生入學時的最佳安撫員。 鍾孝昇/提供

看似一路成長的校數,如果和官方及民間投入的獎勵資源相比,其實是無法等量齊觀的,因為在零撲殺正式上路的2017年,教育部國教署針對高中及國中小辦理「校園關懷動物生命教育計畫」,凡是認養校犬貓,並透過認養流浪動物,開設動保相關社團的學校,都可以申請補助費用,最高補助5萬元(目前提高至6萬元),這些校犬貓每年的飼養補助費也有2萬元,這項計畫在2020年時並納入私立高中;而2022年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慨然應允下,所有校犬貓每年都可獲得醫療補助費一萬元,令各校的照護費用寬鬆不少。

2016年,「零撲殺」正式施行的前一年,農委會並舉辦了第一屆校犬績優校園徵選活動,共有16縣市、55所學校參與,最終評選出9所學校分獲特優、優等及甲等獎項,為了有效分享校犬貓事蹟,並集結所有參與學校的資料,出版《牠和他們的相遇─55隻校犬(貓)的故事》一書。

《動物保護法》在2018年修訂時,增列第23條「為期本法之有效實施,主管機關應逐年編列預算,推動流浪犬族群控制、多元創新性認領養、工作犬、校園犬計畫及確保收容管理品質等動物保護有關工作」的文字,使得「校園犬」有了明確的法律地位。

鑑於校園犬已載入《動物保護法》,動保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推廣有了強力支撐點,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因此結合國際性組織「世界愛犬聯盟」於2021和2022年分別舉行了「校園犬績優學校選拔」,並依評選的重點各自訂立主題為「教室裡的牠們」和「校園裡的牠們」。前者強調的是以校犬為主軸的課程設計,後者則放大視野去檢視校犬在校園裡的各種角色和功能。

擁有校犬的學校不多,自發報名參與選拔的校數當然更少了,兩次「校園犬績優學校選拔」合計58校參賽,情況不算熱絡,但卻有不少感人或發人深省的故事,也讓主辦單位人員從中領悟校園犬的成功經營之道,在於少數關鍵人物,其一是給予支持的一校之長,其次是願意長期付出的照護老師,這些老師往往在放學後、假期時把校犬帶回家安置,成為牠們最主要的管領者,照顧著牠們的身心。

由動保團體主辦的「校園犬績優學校選拔」,頒獎典禮上總是人狗交融,洋溢著歡樂氣氛,連疫情都改變不了。

幾年間最特別的變化,是校園犬不再以流浪狗為唯一來源,受過特殊訓練的退役工作犬也成為部分學校的領養首選,像是木柵高工因為校內有工廠,機械嘈雜聲音大,怕一般狗難以適應,刻意領養個性穩定、見慣大場面的退休緝毒犬,牠們果然能融入校園生活,博得師生的歡心,似也彰顯了「適性揚才」的教育精神!

受到官方肯定的校園犬計畫,卻不時出現民間的質疑聲,疑慮之一是校園犬貓的動物福利遭漠視,而更多的疑問是在公私協力推動之下,為什麼參與學校的數量並無大幅成長? 從實際案例中可以看到,不少養校犬的學校已到第二代、第三代校犬,也就是在體驗過人犬互動的美好關係後,校犬已成為傳統,反之,更多的學校因為關鍵人物尚未出現,採取的是踟躕不前的觀望態度,要如何打破這種情況?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建議,必須要有高強度的政策,例如台北市在以教育局為主辦單位、動保處協辦的合作方式下,校園犬學校快速增加。以全國而言,教育部應協同農委會提出校園犬計畫的中程規畫和指標,並編列預算進行推廣,此外應制定校園犬管理辦法,內含犬隻篩選、列管登記、健康照護、行為訓練、教學課程設計等,供學校依循。如果能落實,將不難看到校園犬計畫的大幅推進,實現友善校園的和睦景象!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