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扎根教育】人物專訪/張君瑜老師:營造友善鳥類環境的夢想

▲張君瑜(前排最左)指導學生運用卡典西德(Cutting Sheet一種塑膠貼紙),製作預防窗殺的可拆卸掛軸,設計圖案包括新莊在地特色:翁裕美麥芽糖、鐵路軌道台車、鹹光餅。

作者:蔡育琳(關懷生命協會編輯)
照片提供:張君瑜(新北市新泰國小美勞教師)

不小心踩死了小鳥,那會是什麼感覺?自己小時候有過這種經歷,長大後成為老師,看到學生也意外踩死鳥,又會是什麼心情?一心想要救鳥,卻因為能力不足,成功的機率不高,曾多次看到鳥兒死在自己手掌上,還經常作惡夢,夢到自己照顧的鳥兒又死了,驚醒之後能做些什麼?

這些挫折和愧疚,在張君瑜的生活中反覆出現,加上對鳥兒的不捨之情,轉化成她對鳥類友善、動保教育的推廣力量。除了美勞老師的身分,她也成為新泰國小的「鳥人鳥事代表」,全校師生都知道碰到「鳥事」就要找她,而她會答應這次受訪,也是因為想要多做宣傳,「把握各種機會讓更多人看到,希望可以對動物更好。」

隨著本篇訪談,一起來聽張君瑜述說,包括她的惡夢、她的夢想,以及她想為鳥兒說的話。

愛鳥卻不知如何愛!

▲張君瑜就讀大學時,在農田旁發現鳥網,努力救援但收效甚微。

張君瑜從小就愛鳥,父母買鳥給她就像買玩具一樣,在她2、3歲的時候,得到了一隻文鳥。「我本來很高興,要拿去給我爸媽看,你們看~小鳥站在我手上!」結果下一秒,文鳥往下跳到地上,沒有止住腳步的張君瑜,一不小心就踩死了文鳥。

「這是我一輩子的內疚,也一直記得這件事。我很喜歡鳥,但在成長歷程中害死了不少鳥。」兒時的張君瑜缺乏相關知識,對於鳥兒的照顧、環境都不夠妥善,還會買鳥回來繁殖,有時沒關好就讓牠們飛走,但寵物鳥在外面又能活多久呢?

以前每當颱風過後,路邊常有落巢幼鳥,張君瑜會撿起來照顧,心想等恢復了就可放回大自然,然而每次到最後都救不回來。「半夜我會爬起來看鳥,好緊張,擔心牠會不會死掉。」她不知道能找誰幫忙,直到高中時上網,才發現有治療鳥類的獸醫師,那對她彷彿打開一扇窗:「原來小鳥生病是有機會可以恢復的。」

當她就讀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時,某天發現學校旁的農業改良場在農田旁架設了鳥網,讓她感到非常震驚,那片看似無害的黑線網子卡著好幾隻鳥,牠們越掙扎就被纏繞得越緊密。「我想進去救鳥,但是門口警衛要我等工作人員上班才讓我進去。」她從中午12點等到下午1點半,看著鳥兒漸漸無力掙扎,最後一隻一隻死掉了。

在那之後一個月內,她從網子救下數十隻鳥,包括麻雀、白頭翁、黑嘴筆仔、家燕、紅尾伯勞、茅斑蝗鶯等,很多是根本不會去吃農作物的野鳥。「鳥網是一種很殘忍的措施,對於防止農業損失其實沒什麼用,還會傷害到許多無辜的野鳥。」張君瑜說明,有經驗的老鳥不會靠近網子,大多是青少年階段的鳥被鞭炮聲驚嚇後才被網住,而會吃農作物的鳥還是會熟門熟路的吃得很開心。

救援過程中,有屏東鳥會的成員(百齡動物醫院醫師)協助剪開纏繞的網線,再運到附近野放,但有些鳥因為驚慌掙扎,造成翅膀脫臼、腳骨折,或是掛網太久而脫水、羽毛損壞,無法立即野放。當時屏東並沒有救傷義工的編制,而一般鳥店甚至是鳥會人士,也不一定懂得野鳥的照護,張君瑜嘗試照顧了數天,仍然挽救不了鳥兒的性命。

愛牠更要學習如何保護牠

▲張君瑜在新泰國小撿過很多鳥,也經歷牠們的生與死。

「我對動物保護的認知,全都是從鳥類出發的。」張君瑜畢業後在台北實習,才知道有台北鳥會救傷組,對她就像又打開了一扇窗。十幾年來她參加了兩個團體的義工活動,包括關注野鳥的台北市野鳥學會,以及關注寵物鳥的台灣鳥寶守護者聯盟

為了照顧鳥,她曾經帶鳥一起上班,除了工作還多了個孩子要照料,稍有不慎就會害死一條生命。「我常做惡夢,夢到又一隻鳥在我手中死掉。現實中,當鳥開始瀕死呼吸時,我就知道無可挽回了,只能一直跟牠說話祝福牠,看著牠抽搐後離開。」多次發生這種情況,到最後她都哭不出來了。

由於過敏體質及忙碌工作,後來張君瑜沒有再擔任救傷義工,主力放在校園宣導、初步收容與評估、協助後送就醫的工作。目前她家有12隻鸚鵡,都是別人不想養了而轉贈,或是飛失收容的中途鳥,她強調野鳥和寵物鳥完全不同,野鳥不應該被關在籠子裡豢養,寵物鳥則無法在野外生活。

▲張君瑜設計的教案:野鳥救傷知多少?

如何學習照護野鳥?「在鳥會招募救傷義工時,可報名參與訓練,有問題就請教前輩,透過經驗交流與傳承,避免同樣錯誤。」張君瑜說,不要幻想人跟野鳥可以多親近,有如迪士尼公主跟小鳥合唱一樣,其實太親近反而會害了野鳥,讓牠們對人類失去警戒,野放後可能被不懷好意的人輕易抓去。

在救援過程中,野鳥容易因為恐懼、緊迫而死,所以她也提醒:「不要沒事一直去摸牠或是抓起來檢查,想像一下你被恐怖的怪獸抓住,怪獸三不五時要碰你,就算沒被怪獸吃掉,也會嚇掉半條命。」野鳥不反抗,並非乖巧聽話,而是虛弱到無力反抗。

在鳥會救傷中心常見殘廢、虛弱、營養不良的野鳥,主要原因是「人為照顧不當」,這是怎樣的情況?張君瑜解釋,很多人認為自己養寵物鳥經驗豐富,或是當成天上掉下來免費的寵物,撿到鳥就自己照顧,情況卻越來越差,不想替牠送終才丟到鳥會門口,讓義工們無奈又生氣。

「野鳥的狀況比寵物鳥複雜太多,就算有很多養寵物鳥的經驗,都可能在照顧野鳥時犯錯,所以千萬不能自以為是。」那麼撿到鳥該怎麼辦?張君瑜說, 若發現逃逸的寵物鳥,可到「小小鳥兒要回家-公開協尋社團」、「鳥寶守護者聯盟救援協會」尋找飼主。

發現野生的小鳥,最好讓落巢的雛鳥返回鳥巢,讓學飛的幼鳥放回高處與親鳥團圓。發現受傷或生病的野鳥,可到「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尋求幫助,並在等待訊息回應前,用打洞的紙箱安置,給予保暖,不要餵食,目標是交給救傷人員評估後,協助野鳥回到大自然。

預防勝於治療,動保融入教育

▲為了讓白頭翁轉移築巢地點,張君瑜與學生製作光碟吊飾,掛到廊柱和電線上。

張君瑜於2005年進入教職,目前在新北市新泰國小服務已超過10年,她高調地向全校做動保宣導,「大家都知道有鳥事要找我,因為我對動物的不忍心,希望能有所改變。」但過程中並非一路順遂,某天有位學生在走廊踩死了小鳥,張君瑜彷彿又看到童年的悲劇。

原來是有白頭翁在廊柱上方築巢,下方的走廊則是學生常會經過的地方,當小鳥離巢落在地板上,被一位學生不慎踩死。張君瑜在現場目睹,她說:「學生哭得好難過,因為他不是故意的。」

「鳥巢不是家,只是搖籃,只有Baby才要住。」張君瑜希望大家先有一個基本概念,「當小鳥羽翼漸豐,不願意繼續待在鳥巢,會緩降到地上,等候親鳥引導到高處去,就算把小鳥放回鳥巢,牠還是會再下來。」

她請教了鳥會救傷組的前輩,評估在走廊無法用其他方式減少危險,就決定找同學們製作光碟吊飾,因為光碟會隨風擺動又有反光效果,從此減少白頭翁築巢的機率。「不是不希望牠們來學校,而是要讓親鳥去找安全一點的地方築巢育雛。」

▲張君瑜指導學生參加美展,左為葉芮恩同學的「玻璃窗殺」(鳥類窗殺議題),右為劉純安同學的「請多多止轎」(野生動物路殺議題)。

張君瑜在校內的推廣有三個方向:窗殺防治、美展教學、生命教育宣講。窗殺(Glass Collisions)是指撞擊玻璃而導致傷亡,玻璃具有穿透性、鏡像反射效果,常有鳥類會撞上玻璃。新泰國小有幾個窗殺的熱點,她就召集學生合作,以玻璃櫥窗噴雪圖案、塑膠玻璃貼、防撞貼紙等方式讓窗戶上有圖案,並結合學校特色與地方文化,讓美勞課更有意義。

曾有同事對她說:「你額外做這些設計,真的花很多力氣。」但她認為,如果校內常有鳥兒受傷,大家都會來找她幫忙,她也要護送到醫院、救傷中心,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省下更多心力。「我期望有一天不會再有鳥被送來,因為那代表我們這裡對鳥夠友善了。」

張君瑜每年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學生美術比賽」,主題經常與動物有關,讓參賽學生認識動保議題,也把得獎作品介紹給其他學生。她很感謝這些參賽的學生,多年來累積了豐富作品,讓她有機會做為宣導素材,「動保這件事沒有規範要在美勞課中實施,突然要提起來有點困難,但我可以用解說作品來介紹動物議題。」

此外,若有其他老師臨時需要代課,例如綜合課、生活課、其他可以融入議題的科目,張君瑜隨身帶著鳥類教材,隨時可向學生介紹。她還主動向全校宣講生命教育,介紹人們生活中的每個決定,都有可能傷害動物、破壞自然。「生物是原本這塊土地的主人,我們人類想要好好跟牠們一起,就要學習怎麼尊重牠們,也要學會正確的幫助,才不會害了牠們。」

關於鳥,從惡夢到夢想

▲張君瑜召集學生合作,在玻璃窗貼上圖案,預防窗殺。

2016年,張君瑜從網路看到關懷生命協會的「保護野生動物教案競賽」,她決定參加的原因就是想多做推廣,以教案「野鳥救傷知多少」得到優等獎,並收錄於動保扎根教育平台。目前她也是協會動保教師團隊的成員,工作目標之一是編寫「動保教育指引」,她期待能在其中多介紹鳥類議題。

「對於救鳥這件事,心情難過很多很多次,所以更要努力。」張君瑜從小至今的經歷,多少也反映了台灣的動保發展。最近台東政府將小雨燕移居,造成數十隻雛鳥死亡,她覺得可以逆向思考:「以前沒有這麼多人會討論,也沒有新聞會報導,現在政府願意彌補,社會大眾也很關注,包括平常不在意動保的人,代表這些議題雖然緩慢成長,但確實有進步。」

▲學生寫給張君瑜的卡片上,對於鳥的知識印象深刻。

張君瑜當初念教育大學,是因為分數剛好考上了,等她成為老師才逐漸發覺教育的使命感,而在教育現場也讓她更有實踐夢想的動力。「曾有朋友說,當我的學生很幸福,其實是我能教他們,讓我很幸福,因為學生的回饋,讓我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她很樂觀地想,就算每年只能影響一些學生,累積起來就有很多能量。

「我現在的夢想是,打造新泰國小成為新北市最友善鳥類的小學。」張君瑜計畫從預防窗殺做起,每扇玻璃窗都要有圖案,校內有一百多個班級,雖然目前的進度還很慢,「我逐年去做,總有一天會完成。」

推薦閱讀

【人物專訪】山夢嫻老師談12年國教與動保教育
【人物專訪】錢嘉慧老師:幼兒園動保教育正待發展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