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熊保育基金」 變提款機?中國政府挪作他用 引發爭議

紐約時報發現,美國支付給中國的「貓熊保育金」被挪作他用,被用來進行公寓建設、道路建設等和保育完全無關的項目。圖片來源/Ariana Drehsler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中國政府以「貓熊外交」為傲,透過租借或贈送大貓熊來促進兩國的友好關係。不過,大貓熊的飼養成本高昂,而租借金額也相當可觀。近日則有報導揭露,中國政府將來自美國動物園的貓熊保育基金挪作他用,資金流向包括建設公寓、道路與購買電腦等與保育無關的用途,此舉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與批評。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動物園透過《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規定,每年向中國支付約100萬美元以租借大貓熊。這筆資金應專門用於保育野生貓熊,包括改善棲息地、研究與繁殖計畫等。然而,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過去20年間,美國動物園向中國提供的8600萬美元中,大部分資金並未用於保育。

報導指出,這些資金有相當部分被用於建設與保育無關的設施,如公寓、道路、博物館,甚至支援中國動物園的日常運營。這一情況導致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多次凍結支付款項,原因是中國未能提供透明的資金使用記錄。

2010年,美國監管機構代表在北京與中國官員會面時,達成了放寬監管的協議,放棄了對資金流向的部分追蹤。這一決定讓資金透明度進一步下降,至今仍影響著美中之間的貓熊合作計畫。

儘管有質疑聲音,部分美國動物園仍然支持與中國的合作,認為展示貓熊不僅能吸引遊客,還能通過教育與研究提升保育意識。孟菲斯動物園(Memphis Zoo)在聲明中坦承,他們「無法控制捐款在中國的具體用途」,但仍認為保育計畫是重要的環節。

動保團體對此提出嚴厲批評,認為美中之間的合作已偏離初衷。美國動物福利研究所(Animal Welfare Institute, AWI)野生動物學家舒伯特(D.J. Schubert)表示:「如果中國無法達到資金透明與保育標準,那麼貓熊的國際租借應該被立即終止。」他指出,美方監管機構過於依賴中國合作,甚至妥協於資金流向的不透明。

此外,一些專家認為,大貓熊的租借金流向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涉及的利益網絡可能比表面更為複雜。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HSI)也批評,「貓熊保育基金」應該專注於提升野生貓熊的生存條件,而不是向與保育無關的項目提供支持。

儘管投入了巨額資金,野生貓熊的棲息地問題依然嚴峻。自1980年代以來,野生貓熊的自由活動範圍不斷縮小,棲息地破碎化的情況並未因國際資金的注入而改善。對此,專家認為,資金挪用直接削弱了保育工作的成效。《拯救美國大貓法案》(Big Cat Public Safety Act)推行者之一,動物法學專家卡尼·安妮·納瑟(Carney Anne Nasser)直言:「捐款是否能真正幫助野生貓熊,增加牠們的繁衍與生存能力,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除了美國,其實向中國租借貓熊的國家都需支付額外的「貓熊保育金」,具體金額可能有所不同,因為這取決於中國與各國動物園間簽訂的個別協議,並沒有統一的固定金額。然而一般來說,美國的支付金額是重要的參考標準,舉例來說,英國愛丁堡動物園(Edinburgh Zoo)曾公開表示,每年100萬美元的租借金「吃不消」,代表英國的金額接近美國的標準。日本的和歌山白濱冒險世界(Adventure World)也透露,支付的費用與美國相近。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