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報導
新北市野柳海洋世界再度爆出非法繁殖海豚爭議,引發動保團體強烈抗議。今(17)日上午,七個動保組織集結於園區門口,控訴該場館在未獲核准下私自繁殖瓶鼻海豚,且政府單位知情卻未公開揭露,形同共謀隱匿,嚴重破壞政府推動鯨豚展演退場機制的公信力。
動團表示,該幼豚於2024年7月出生,繁殖時海洋保育署早已未核發許可。新北市動保處雖在當年稽查時即已知情,但政府與業者均選擇保持沉默。直到2025年6月輔導小組現勘時,動團發現園區內海豚總數與政府公布的9隻不符,才揭發真相。動團批評此舉「嚴重破壞信任基礎」,且凸顯主管機關執法怠惰。
根據統計,野柳過去十年共繁殖六隻小海豚,其中三隻早夭,平均壽命不到一歲,早夭率高達50%。反觀野外瓶鼻海豚的幼年死亡率約為15%,顯示圈養環境極不利於新生海豚的存活。
目前園區內共飼養10隻海豚,部分來自印尼進口,亦有個體於1988年自台灣野外捕捉,迄今已遭圈養37年。該幼豚與牠的母親、另一隻雌海豚(幼豚的阿姨)目前被關在展區後方一座水深僅3公尺、約容納兩至三台遊覽車大小的圓形水池中,已經生活將近一年。
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指出:「這樣的池子限制了海豚的社交、覓食與自然行為。野外海豚可每日游動數百公里、潛至數百公尺深覓食,圈養等同剝奪基本生命尊嚴。」
野柳十年間繁殖6隻海豚,3隻早夭,更證明其環境不適合新生個體存活,目前業者飼養10隻海豚,含去年出生的新幼豚-1024x768.jpeg)
野柳海洋世界聲稱該繁殖計畫屬於「科學研究」,但多位現場專家對其研究價值提出質疑。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蔡偉立與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倡議專員林婷憶指出,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繁殖保育類野生動物須以「教育或學術研究」為目的,並提出具體計畫。然而,這些計畫是否真正具備實質研究價值與社會公益性,亟待檢視與審查。
兩人進一步指出,野柳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內容僅為海豚親子間聲音頻譜的記錄性資料,這類資料早已廣泛存在於野外研究中。由於圈養環境限制鯨豚展現自然天性,這類研究難以反映野生狀態,對於保育與科學知識的增進幾無幫助。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繁殖保育類動物需取得主管機關同意並具教育或學術目的。然而,海保署在此案中僅開罰最低額1萬元罰鍰,並未進行沒入或強制改善圈養環境等後續處理。動保團體怒批:「政府根本在玩兩面手法:一邊說要推動退場,一邊卻核准繁殖繼續進行。」
動團指出,制度漏洞讓業者得以打著「學術研究」名義申請許可,卻無法有效審查內容與效益,導致濫用頻傳。他們強調,即使是科學研究行為,也應遵守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三原則,任何繁殖與利用行為都應經過嚴格審查。
現場實況:水池狹小無遮蔽 海豚高溫曝曬恐曬傷
現場的圓形小水池空間非常狹小,沒有遮蔽物,夏季高溫時海豚會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容易曬傷或導致水溫過高,目前水池飼養的是最脆弱的三隻海豚(幼豚、幼豚母親、幼豚阿姨),而且若牠們若要進入主池,須透過人工方式移動,設施本身並未設計自然水流通道。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TA)執行長潘定澤指出,這樣的空間安排完全忽略了海豚對於社交、聲納與運動需求,導致牠們行為異常、壽命縮短。他呼籲政府盡快規劃庇護設施,做為退場與過渡的中繼空間。
根據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街頭調查,76%的家長認為海豚表演偏向娛樂,僅5%認為具教育價值。加拿大與美國研究亦顯示,動物展演可能誤導孩童認知,讓他們誤將圈養行為視為自然行為,嚴重偏離生態教育初衷。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近一步指出,包括瑞士、加拿大、印度、英國等多國皆已禁止鯨豚圈養展演。台灣若持續違背趨勢,只會使政策與國際接軌愈發困難,保育聲譽亦將受損。
面對野柳累犯行為與政府不作為,動保團體提出六大訴求:
1. 野柳海洋世界應公開承諾停止繁殖海豚。
2. 海保署與新北市政府應落實會議共識,停止核准任何繁殖計畫,推動展演退場轉型。
3. 對現有海豚立即改善圈養環境,若無法改善應進行沒入處置。
4. 評估設立海域庇護設施,謹慎研議野放可能性。
5. 教育機構應停止將野柳列為教育場域,旅行社與票務平台應下架相關產品。
6. 呼籲民眾拒看海豚表演,以消費力量支持鯨豚保育。
連署團體包含: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好好愛牠協會、關懷生命協會、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