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7月4日,被圈養了40多年後,阿根廷的最後一隻圈養大象「肯亞」(Kenya)踏上了自由之旅,為了這一天,牠已經練習了7年,最後順利完成了為期5天、長達3,600公里的旅程,抵達位於巴西的大象庇護所。而肯亞的離開,也宣告阿根廷成為了「無象國」,是繼智利和烏拉圭後,南美洲第三個停止圈養大象的國家。

肯亞是一隻雌性非洲象,1985年,只有4歲的牠透過動物園間的交流,從德國來到了阿根廷,住進了門多薩動物園(Mendoza Zoo,後改名為門多薩生態公園),牠在狹窄的籠舍裡獨居,生活環境單調,被剝奪了一隻大象該有的生活。
2016年,肯亞的生活迎來轉機,南美洲第一間大象庇護所「全球大象庇護所」(Global Sanctuary for Elephants)在巴西成立,動保團體開始積極和門多薩政府合作,努力嘗試將門多薩生態公園的大象都轉移到巴西。全球大象庇護所擁有40到400公頃的多個大象圍欄,提供豐富的自然植被、常駐獸醫照護,以及為每隻動物專門設計的飲食,在這裡,大象們能夠重新過上自然的生活。
在肯亞抵達全球大象庇護所前,這裡已經迎來了幾隻來自阿根廷的大象,包括同樣被圈養在門多薩生態公園的雌性亞洲象「吉列米娜」(Guillermina)、被圈養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生態公園(Buenos Aires Ecoparque)的雌性非洲象「帕皮」(Pupy),而肯亞則是阿根廷的最後一隻圈養大象。

不過,這個「最後一隻」,來自一個不幸的原因,在肯亞動身前不久,6月23日,門多薩生態公園也在規劃轉移的另一隻雄性亞洲象「塔米」(Tamy)離世,本來塔米才是那個「最後一隻」,牠的離開,讓阿根廷提早迎來無象國的里程碑。
而經過8年的準備與訓練,肯亞終於能踏上旅程。出發前幾週,在生態公園和庇護所專家組成的團隊指導下,肯亞不斷練習進出專為大象設計的運輸箱,確保牠已熟悉這個空間,能在旅途中盡量保持舒適。7月4日,肯亞順利進入運輸箱、在飼養員和兩位獸醫的全程陪伴下,開始這趟單程、跨越國境的公路旅行,最後順利在9日早上抵達全球大象庇護所。



目前肯亞正在逐漸適應半野外的生活,開始懂得享受泥堆、探索樹林,全球大象庇護所也在慢慢地介紹肯亞和幾個月前剛抵達的帕皮認識,希望牠們最終能夠共享一個自然圍欄,擁有大象的社交生活。全球大象庇護所表示,兩隻大象都繼續在棲地漫遊、知道對方就在附近,肯亞似乎對可能會有的會面更加熱情,而帕皮則對這個新面孔感到不確定,但牠也變得越來越勇敢,已經能夠在用餐時間待在肯亞附近,不會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