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德國紐倫堡市立動物園(Tiergarten Nürnberg)7月29日確認執行撲殺12隻健康的幾內亞狒狒(Guinea baboon,學名:Papio papio),園方稱此舉為「最後手段」,理由是空間不足、避孕措施失效。然而,這起事件引發國內外輿論強烈反彈,多個動保團體批評「不合法且完全可避免」,並已向檢方提起刑事訴訟。
撲殺當日,抗議現場再度升級,七名動保人士翻越園區圍欄試圖阻止撲殺行動,其中一人將自己用強力膠固定在入口地面,另有數人以鐵鍊鎖在圍欄。警方最後將7人逮捕。園方當天一度關閉園區,理由是「營運需求」。
動物友善網曾報導,早在2024年2月,紐倫堡動物園已公開表示將「縮減族群」,引起爭議。今(2025)年7月21日,多名「動物反叛」(Animal Rebellion)成員將自己鍊鎖於狒狒展示區外圍,高呼「停止無策略繁殖與撲殺」。抗議者批評,園方以「吸引遊客」為目的繁殖靈長類,卻缺乏長遠管理,最終以殺害動物收場,呼籲應改革動物園模式,轉向棲地保護。
延伸閱讀:嫌數量過多 動物園擬撲殺健康狒狒 德國動保人士鍊鎖展示區外 促停止圈養繁殖
繁殖過剩 德國動物園擬撲殺一半狒狒 各界紛抗議 動保團體願接手
即便外界反對聲浪不斷,但園方仍一意孤行。園方聲明指出,狒狒群體目前多達40隻,超過原本設計容納的25隻,過度擁擠導致頻繁衝突與傷害事件。園方曾嘗試將部分個體轉送至其他歐洲動物園,並進行避孕,但藥效僅暫時有效,群體數量仍持續上升。
園長達格・恩克(Dag Encke)表示,擴建展示區並不可行,且狒狒無法野放,因此依循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AZA)的族群管理規範,將撲殺作為「維護群體穩定的最後選擇」。
園方同時證實,被撲殺的狒狒屍體已用於餵食園內掠食性動物,如獅與虎,並強調「這在歐洲動物園並不罕見」。
德國非政府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協會」(Pro Wildlife)痛批:「這不是必然的結果,而是長年不負責的繁殖政策導致的危機。」該團體與其他組織已向檢方提出刑事告訴,認為園方違反德國《動物保護法》,該法僅允許在「合理原因」下殺害脊椎動物,而「圈養過量」不構成合法理由。
德國動物保護法律協會(DJGT)主席克里斯托夫・馬伊薩克(Christoph Maisack)指出:「讓動物無限制繁殖,再以殺害解決問題,這不僅不合理,也觸及違法。」
德國動物保護協會(Deutsche Tierschutzbund)更在聲明中警告:「動物園對其飼養與繁殖的動物負有終身責任,不能因經營困難就剝奪生命。」
動保團體普遍認為,此事件凸顯歐洲動物園在族群管理上的結構性問題,他們呼籲歐盟應立法強化對動物園的監管,限制過度繁殖,並將資源轉向野生棲地保護與物種復育,取代「先繁殖吸引遊客、後撲殺管理過剩」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