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小獵豹沒伴怎麼辦?45年前他們想出小狗妙招!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小獵豹和小狗一起玩耍的畫面,每隔幾年就會躍上媒體版面,近來澳洲塔龍加西部平原動物園(Taronga Western Plains Zoo Dubbo)就向大眾介紹了一段這樣的故事:園內早產、無法由母親餵養的獵豹寶寶,有了個幫助牠健康成長的小狗夥伴。這種乍看之下不合理的做法,其實經過仔細的考量,對獵豹好處多多,多年來被世界各地的動物園採用,而第一對豹犬夥伴,更是在1980年就出現!

世界上第一對豹犬朋友: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的黃金獵犬安娜(Anna)和獵豹阿魯沙(Arusha)。   取自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

獵豹寶寶早產 沒有媽媽、兄弟姊妹作伴 澳動物園請小狗來幫忙

最早開始介紹小獵豹與小狗認識、當朋友的,是美國的聖地牙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1976年時,動物園的保育生物學家馬克(Laurie Marker)博士首先想到了這個點子,當時她正在照顧了一隻孤單的小獵豹,為了幫助牠適應新環境,她想著:也許可以找一隻小狗來和牠作伴。

1980年,聖地牙哥動物園動物將想法付諸行動,把黃金獵犬安娜(Anna)介紹給雄性獵豹阿魯沙(Arusha),阿魯沙也是人類照顧長大,需要一個動物夥伴,而在所有大型貓科動物中,獵豹的個性和狗最像,因此聖地牙哥動物園決定放手一試,讓兩隻動物見面。

最開始,阿魯沙並不喜歡安娜,會拍牠、向牠發出威嚇聲,但安娜並沒有表現出防禦或攻擊的態度,後來保育員發現,安娜不做任何反應是因為牠想討好人類,於是保育員決定躲起來觀察。保育員離開後,安娜在阿魯沙做出不友善的行為時吠叫反擊,但兩隻動物的關係也開始變得親近,最後,安娜和阿魯沙成為了好朋友,對阿魯沙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1980年,聖地牙哥動物園把安娜介紹給了年幼的阿魯沙。   取自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

阿魯沙和安娜的這段革命性情誼獲得成功後,40多年間,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也為有需要的獵豹帶來了「情感支持犬」,大多數配對發生在獵豹尚年幼,而小狗約3到4個月大的時期,兩邊的動物都完成疫苗接種後才會開始(偶爾也會有一些例外,例如能從親代狀況判斷小狗的健康史),配對過程會緩慢進行。

兩隻動物一開始會被安置在不同的欄舍,中間用圍欄隔開,當牠們彼此熟悉後,保育員和訓練員會幫小狗繫上牽繩並拆除圍欄,小狗會一直繫著牽繩,直到小獵豹適應牠。如果兩隻小動物成功交上朋友,牠們就會開始熟悉彼此、玩在一起,最後變得形影不離,通常除了吃飯時間外都會待在一起。

雖然這種友誼在野外永遠不會發生,但嘗試這樣做的動物園相信,小狗陪伴的正面影響大於任何負面影響。聖地牙哥的動物訓練主管羅斯-希諾斯特羅莎(Janet Rose-Hinostroza)指出:「每隻狗和獵豹的關係都很獨特,但目標始終如一:讓狗給獵豹更多自信。狗的馴化天性會讓獵豹在和人相處時,或在我們的環境中感到舒適。」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