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韓國慶尚北道清道郡(Cheongdo)本週啟動年度鬥牛大賽,共196頭鬥牛角逐1億1,000萬韓元獎金,再度掀起傳統文化與動物福利的激烈對立。地方政府主張鬥牛是長久以來的民俗競技,能帶動觀光、促進地方經濟;但動物保護團體指出,以「文化」包裝的暴力競技,使牛隻承受壓力、受傷甚至出血,強調韓國現行法規反而讓虐待行為迴避《動物保護法》管制。
綜合外媒報導,韓國共有11個地方政府長期舉辦鬥牛活動,今年其中7個仍如期進行。清道郡比賽自本週三登場至週日落幕,是當地指標大型活動之一。
雖然清道郡初期因輿論壓力將鬥牛賽自年度預算中刪除,但最終在6月追加預算中恢復2億9,000萬韓元(約新台幣 696 萬元)資金,作為民俗文化節慶項目運作。清道郡官方表示:「此活動對地方經濟效益顯著,必須延續。」
根據韓國農業新聞《농민신문》報導,清道「全國民俗鬥牛大會」今年共有196頭牛報名參賽,獎金總額1億1,000萬韓元(約新台幣276萬元)。清道郡近年的經濟數據也顯示活動對地方觀光的重要性。2024年全年有超過39萬人次造訪清道鬥牛場,創造304億韓元(約新台幣7.6億元)營收,是場館2011年啟用以來第二高紀錄。活動期間也結合農產品展售與地方特產行銷,被視為地方經濟支柱之一。
在現場,許多觀眾以「支持家鄉文化」為名擁護鬥牛。一對來自大邱的六旬夫妻受訪時表示:「我們去年偶然看到比賽後,就開始固定觀賽,這次為支持的鬥牛特地前來。」
然而,鬥牛背後的血腥也越來越多人關注。韓國動物保護團體「動物自由連帶」(Animal Liberation Wave)與「動物最後希望」(동물을 위한 마지막 희망)於今年6月共同發表調查報告,揭露多項鬥牛活動中的動物福利問題。
調查中指出:鬥牛用牛在場館內長時間被束縛等待出場、有牛隻出現反覆舔地、來回踱步等壓力行為、部分比賽影片與紀錄中可見牛隻角力後出血或受傷情形。報告也點出,清道鬥牛場及相關「싸움소(鬥牛專用牛)」訓練場依賴大量地方政府補助。團體批評:「這並非真正的文化保存,而是以公帑持續支撐的暴力競技。」
此外,調查亦指出鬥牛相關的「우권」(類似賭注券)存在疑似非法交易疑慮,呼籲政府加強監理。
多數韓國媒體也關注鬥牛的法律定位爭議。根據多家韓文媒體整理,目前鬥牛活動受《傳統鬥牛競賽法》(전통소싸움경기에 관한 법률)規範,該法於2002年制定,使鬥牛被排除在《動物保護法》部分條款的直接適用之外。
動保團體批評,正因這條特別法存在,鬥牛活動即便發生牛隻受傷,也不易被認定為「虐待」。因此他們要求政府修法,讓鬥牛應與其他動物競技一同納入動物保護法管理。
韓國文化部曾在近年討論將「鬥牛」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財,但因動保團體強烈反對,計畫最終暫停。反對者指出:「傳統文化可以保留,但不應以動物痛苦作為核心內容。」
「殘酷鬥牛廢除全國行動」(暫譯)近日於清道郡廳外召開記者會表示:「傷害性對抗並非文化,而是赤裸裸的虐待。」今年7月,上述團體更在國會電子請願平台發起「全面禁止鬥牛」的連署,已有超過5萬人響應,正式跨過國會必須回應的門檻。
鬥牛在韓國歷史已久,以「牛對牛角力、一方退卻即輸」的形式流傳。然而,隨著世代觀念變化與動物倫理意識提升,過去被視為民俗競技的活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檢視。
韓國鬥牛比賽中使用的牛,其實並不是外界以為的特殊品種,而是從韓國本土肉牛「韓牛(Hanwoo)」中挑選出的特定個體。由於鬥牛需要強大的頸部力量、厚實的前胸與向前生長的粗壯牛角,鬥牛農家會挑選體型更結實、性情較強勢的韓牛進行培養,因此牠們的外觀比一般常見的黃牛或水牛更壯碩、肌肉量更高,看起來甚至像是不同品種。
多數參與比賽的鬥牛在成長過程中就被「指定」為競技用途,由農家以專門的飼料與訓練方式飼養,平時不從事農役,也不作其他用途。
目前韓國中央政府尚未表態是否將修法或進行制度檢討。從地方經濟依賴、文化傳承訴求,到動保團體所揭示的實際動物福利問題,鬥牛爭議短期內恐難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