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紐英倫水族館(New England Aquarium),今年做了一件貼心的改變:他們為一群步入高齡的非洲企鵝,打造一座專屬的「養老島」,讓牠們在較安全、壓力較低的環境中,一邊接受密集醫療照護,一邊維持原本的社交關係,被館方形容為「企鵝的安養中心」與「企鵝養老院」。
這座養老院的主角之一,是今年已高齡33歲的非洲企鵝蘭柏特(Lambert)。牠在紐英倫水族館出生、長大,一輩子都住在這裡。隨著年紀漸長,牠行動變慢,視力也快速退化,左眼因感染被摘除,右眼又罹患青光眼,加上慢性發炎問題,需要每天點眼藥水與消炎止痛藥物控制。
企鵝部門副館長福克斯(Eric Fox)回憶,設立養老島的想法一開始只是團隊之間的玩笑話:「當時有人說,不然乾脆幫牠們蓋一個『老人院』好了。」但當團隊仔細檢視企鵝的福祉數據、年老動物出現的各種病痛與行動限制後,他們意識到,這其實是必要的調整,而不是玩笑。
今年2月,水族館正式把靠近展區入口的一座岩石島重新規畫,改造成「高齡企鵝專區」,讓蘭柏特與其他年邁同伴一起入住。
這座養老島與主展缸中其餘約40隻企鵝有明顯區隔,避免老企鵝必須和年輕、精力旺盛的同伴搶地盤、搶伴侶或面對推擠衝突。非洲企鵝身高約60公分、體重和一隻大型家貓差不多,看起來可愛,霸氣卻一點都不少,年輕個體在繁殖與爭奪地盤時,行為相當激烈,對高齡企鵝是一大壓力。
養老島的地形也刻意放平,原本陡峭的岩石坡被改成較緩和的斜坡,並鋪上軟墊和地毯,讓關節退化、有關節炎的企鵝腳掌與膝、髖關節受力較小。通往水面的路徑加設了可供抓穩的站台與平台,方便牠們上下水。照養團隊也在島上增設攝影機與監視設備,方便從「鳥瞰視角」觀察每一隻企鵝的活動狀態與步態變化。
資深企鵝訓練員路吉耶提(Mia Luzietti)提到,自從搬到養老島後,蘭柏特變得更願意下水游泳,也更常和牠的伴侶戴爾三世(Dyer III)一起活動,不再只待在原地發呆。她形容,這裡就像是讓老企鵝可以「比較慢、比較安穩地生活」的地方。
紐英倫水族館的非洲企鵝族群中,有超過一半年齡已超過野外平均壽命10到15歲,甚至有個體活到30多歲。館方在3月公開資料指出,像善望(Good Hope,35歲)、博德斯(Boulders,34歲)、蘭柏特與哈利昆(Harlequin,皆32歲)、德班(Durban,31歲)等,都是這群「銀髮企鵝」的代表。
一開始,水族館先挑選6隻年紀較大、行動明顯變慢或有慢性病史的非洲企鵝搬入養老島,包括蘭柏特、牠的伴侶戴爾三世,以及伊希絲(Isis)等,之後又陸續增加到8隻。每一隻候選企鵝都會由訓練員和獸醫評估身體狀況與社會行為,再決定是否適合短期或長期住在島上。
企鵝部門經理梅傑(Diana Major)形容,這裡「有點像是協助生活自理的安養機構」,目的不是把老動物隔離,而是提供牠們更符合體能狀態的環境,同時讓照護團隊能更密切觀察每一隻個體。
這些高齡企鵝接受的治療,和人類長者面臨的問題相當類似:有的企鵝有關節與脊椎問題,獸醫會開立消炎止痛藥,減緩關節炎與脊椎退化造成的疼痛,必要時也安排物理治療;部分企鵝得了白內障與青光眼,須固定點眼藥水,蘭柏特就因感染摘除左眼,再以眼藥水控制右眼青光眼;針灸與復健:館方引入針灸與復健療程,試圖改善活動不便與僵硬。
為了讓醫療介入減少壓力,訓練員也專門訓練高齡企鵝配合醫療行為。企鵝們學習在照護人員呼喚名字時主動靠近,習慣有人觸碰眼睛周圍或腳掌,甚至安穩地坐在照護人員腿上接受檢查與點藥。資深獸醫塔克斯柏瑞(Kathryn Tuxbury)表示,有些個體每週都會接受一次詳細檢查,她會觀察企鵝走路是否變得僵硬、活動範圍是否縮小,藉此及早調整治療。
路吉耶提坦言,當他們意識到企鵝在「最佳環境」中可以活得這麼久,就必須同步調整照護策略:「我們得學會,怎麼幫每一隻個體『設計一種成功的老年生活』。」養老島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誕生的第一步。
企鵝團隊強調,養老島的經驗,並不只關乎這8隻老企鵝的安穩晚年,而是提供一個長期觀察高齡非洲企鵝健康狀態的場域。透過詳細紀錄關節退化、視力變化、內臟疾病等狀況,以及不同照護方式的效果,未來有望回饋到整體圈養族群管理,甚至協助了解野外族群在老年階段可能面臨的風險。
福克斯說:「我們在這裡做的故事,遠遠不只關乎這幾隻住在波士頓的企鵝,而是能幫助世界另一端的企鵝族群,有機會活到這個年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