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台灣獼猴是台灣的原生種,曾經一度因為數量銳減而列為保育類,在復育成功後,林務局於1月9日將其降為「一般野生動物」。由於獼猴主食為果實、昆蟲,常常發生搶食遊客食物及採食農作物的事件,擔心某些民眾會在牠們「降格」之後報復,林務局也推廣電圍網的補助讓民眾申請。
林務局表示,雖然臺灣獼猴降級成一般野生動物,但民眾還是不可隨意捕捉獵殺。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21條規定,只有在特殊情況才能捕殺野生動物,隨意獵殺可處6至30萬元罰鍰,而且捕殺前也需經主管機關同意。
林務局希望人與獼猴能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推出「電圍網」的相關補助,電圍網只會造成痛感,對獼猴不會有其他影響。除了獼猴外,也能防止治野兔、野豬、梅花鹿或山羌等動物造成農作的損失。農民也不必再雇用人力驅趕及放鞭炮等方式驅趕獼猴,亦可節省人力、金錢及時間,以降低人猴衝突。
現在在新竹縣關西鎮、雲林縣古坑鄉、臺東縣東河鄉及屏東縣滿州鄉,共有5個電圍網示範區,林務局發現農作物的產值提升了五成,效果相當可觀。正因如此,107年共有245位農民申請電圍網的補助。
除了以上作法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讓人們與獼猴共存,同時兼顧「動物保育」和「農業產值」呢?日本的作法也可供參考。
日本農民長期與獼猴共存,已經發展出一套相當成熟的因應方式。除了上述提到的電圍網就是向他們借鏡以外,日本還有設置一個「猿落君」的補網,讓猴子攀爬上去後只會掉落至原地,無法進入果園或農田之中,是相當巧妙的設計。
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反過來利用獼猴來促進經濟效益的例子,便是著名的「雪猴泡湯」,替獼猴營造正面可愛的形象,藉此吸引遊客前往朝聖,製造正面觀光附加價值。
看完日本的例子後,或許我們也能想想,是否有什麼方式能讓獼猴與人類共存,並且拉近彼此的距離,像是台灣雲林縣就曾經推出「猴子柳丁」得到巨大的迴響。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與如何共存一直是難解的問題,但打造一個和諧、沒有衝突的環境是我們必做的功課。
插畫:CO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