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植物肉對大眾來說已經不再是陌生的概念,「超越肉品」(Beyond Meat Inc)和「不可能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推出的植物肉產品已經進入一般民眾的生活之中,購買相當方便,而現在透過細胞工程、在實驗室生長的「培養肉」(clean meat)則正開始萌芽,有專家預估這樣的肉品在10年內將會在市場上販售!
綜合外媒報導,2013 年 8 月荷蘭未來食物研究室(Future Food Studio)製作出第一塊培養肉,當時試吃的科學家Hanni Rützler指出,培養肉吃起來略硬且沒有脂肪,肉汁相當不足。不過她也提到,閉上眼睛品嘗會覺得吃進真的肉,而不是素食製品。事隔多年,現在培養肉已經有了十足的進步,開發培養肉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化學工程學院Johannes le Coutre教授指出,現在製作出來的培養肉已經比植物肉更有營養價值,他認為5到10年內培養肉將會攻佔市場!
未來食物研究室製作出的第一塊培養肉花費40萬美元,科學家們面臨的挑戰仍然是如何將培養肉的成本降低,甚至比真肉更便宜。le Coutre教授坦言,目前培養肉的生產成本約是動物肉的30倍,但他認為開發這項技術相當重要,因為培養肉比傳統農業更具可持續性,他強調:「永續和道德非常有力,這項技術使我們能夠提供真正的肉,而不必殺死動物。」
細胞農業(Cellular Agriculture)意指使用生物技術、器官工程學、分子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等方法,從細胞培養生產農產品,最廣為人知的概念是培養肉。le Coutre解釋:「細胞農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它深深紮根於現有的食品生產技術,它結合了農業、生命科學、醫學研究和工程學的元素,目標是在細胞水準上提取蔬菜或動物的細胞,生長出可食用的組織。」le Coutre繼續補充實驗室製成培養肉的過程,他說:「我們取動物的一小塊細胞,利用組織培養和器官工程技術,在實驗室『培養』這些肉。」le Coutre對於培養肉的前景相當看好,他認為培養肉將會打破人與動物之間的倫理議題,同時改變人類與食物的關係。
目前人造肉尚未有明確的定義,不過路透社報導指出,學界普遍將人造肉分為植物性人造肉(素肉)和動物性人造肉(培養肉),兩者也都可以被稱作「假肉」(fake Meat)。le Coutre教授認為,與植物性人造肉相比,動物性人造肉對於非素食者更有吸引力,他解釋:「培養肉的營養更豐富,因為植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為了將植物製成和肉一樣外觀的食物,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不利於植物組織的加工。人們當然應該多吃蔬菜,但我仍然認為,我們應該適量地食用肉製品,隨著未來細胞農業的發展,我們可以以一種永續方式來食用肉製品。」澳洲營養學家Alan Barclay也認為培養肉可能更健康,但他警告目前還不清楚培養肉實際的營養成分,他說:「現在可能很難證明它更有營養,我們還有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它。」
去(2020)年12月,新加坡已經批准美國新創公司「Eat Just」販售培養肉,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同意培養肉銷售的國家,然而由於Eat Just所製造的培養肉成本仍過高,目前並沒有在新加坡市場販售。根據Eat Just官網資料,屆時培養肉將以塊狀方式出售,先前的訂價為每塊50美元,目前公司正在努力降低成本,試圖讓價格更有競爭力。面對成本問題,Le Coutre教授十分有信心,他說:「我們有信心將成本降到比傳統肉類還要便宜,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將我們的研究成果商業化,並在未來5到10年內讓培養肉佔據超市貨架。」
Le Coutre教授表示,細胞農業的未來不局限於培養肉類,還包括其他行業,如海鮮和乳製品。而路透社曾估計,全球有超過20家公司正在培養實驗室魚肉、牛肉和雞肉,培養肉市場即將開打,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去年也估計,2029年前培養肉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1,4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