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若家中一年內有兩人過世,就會進行「祭空棺」(或稱祭三喪、祭草人)儀式,希望事不過三,在傳統做法中,需要從活體白色雞鴨身上採血,並於法事後將雞鴨放生。也因此,殯儀館周圍不時就會出現流浪雞、流浪鴨,這類等同「棄養」的行為,不僅危害動物生命,也會造成公共安全問題。
祭空棺一定要使用活體動物嗎?事實上,採血並非進行儀式的唯一方式,隨著物資取得變得容易,以及動物福利觀念的改善,替代方案早已行之有年!
傳統上,在祭空棺儀式中,法師會取用活雞和活鴨的血液,沾在符咒上,雞血用於草人開光、鴨血用於壓制煞氣,儀式結束後,裝著草人的空棺會隨著第二位亡者出殯,象徵著原先可能會接二連三的「第三位亡者」;使用的雞鴨則需要放生,代表煞氣跟著離開。不過把雞鴨放生的舉動,其實就是棄養行為的一種,讓殯儀館周圍不時會有流浪雞、流浪鴨出沒,不僅傷害動物,也對用路人的安全造成威脅,近年來在有關單位的宣導下,雖然這類棄養狀況有所減少,但仍未完全消失。
日前,愛護動物的吳小姐家中因一年中有兩位長輩過世,需要請師父進行祭空棺儀式,便主動詢問是否能不使用活體動物,殯葬業者聽聞後表示:當然有替代方案可選擇!
今年30歲、致力於向大眾普及喪葬禮儀知識的禮儀公司「冬瓜行旅」負責人郭憲鴻表示,其實,在他小時候「見血」的狀況就已經有所減少,南台灣的狀況他不清楚,但北台灣的禮儀公司在進行祭空棺儀式時,很少會在法事中真的對雞鴨採血,而是以紅墨水來畫符,不過仍然會使用雞鴨,有許多禮儀人員因為後續處理麻煩,確實會在儀式結束就地放生動物,「以前在這裡(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的後山,常常能聽到鴨叫聲。」
不過,近年來在動保意識的提升下,加上政府單位會對棄養行為開罰,放生的狀況也有所減少了,並開始出現雞鴨租賃服務,郭憲鴻說,禮儀公司會向提供這類服務的供品業者租賃雞鴨,儀式結束後,雞鴨由供品業者帶走,甚至有時候,家屬會直接表示不需要使用雞鴨,「人們的觀念其實也在改變,有些家屬聽到(祭空棺的傳統)後,會覺得沒這個需要;如果有需要,也可能會斟酌是否真的要用活鴨獻祭,有些業者因此提出折衷方案,建議家屬以素鴨或水果作為象徵,代替活鴨的使用。」
郭憲鴻表示,當然一定會有家屬還是不能接受替代方案,執意要使用活體動物,不過政府單位也有提出因應措施,像是棄養雞鴨狀況較為嚴重的板橋殯儀館,自去(2020)年就開始推出管制措施,禮儀公司若要帶雞鴨進入場館舉辦儀式,需填寫「活禽動物登記表」,帶多少動物來,就帶多少動物走。
郭憲鴻指出,儀式會隨著人們的觀念改變,用不用活體動物其實只是一念之差,「我們可以審慎去評估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們可以守禮、守孝,但我們有沒有必要守舊?這是值得大家一起來討論、思考的問題。」郭憲鴻認為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但隨著人們越來越能接受新做法,他相信棄養儀式動物的狀況會越來越得到控制。
其實,有祭空棺需求的民眾也不必擔心用替代品效果會打折,因為儀式確實是隨著時代在不停變化。以活體採血為例,根據全國宗教資訊網「好人好神運動」專區的介紹,古時可能是因具有驅邪避煞作用的礦物「硃砂」不易取得,因此會以動物血液作為替代,或是混合使用,以減少珠砂的用量,流傳至今成為一種習慣。換言之,以血入咒的作法,不是非動物血液不可,此外,也沒有文獻強調此為必須,取血應用的儀式演變至今,早已由各種新的觀念和作法取代。
愛兔協會工作人員郭守庭表示,其實家屬大多數不知道有這樣的儀式和做法,業者也不會太詳細的說明祭空棺的過程,要求不使用活體動物的吳小姐是協會志工,她是因為曾看過鴨子被棄養的案例,才會在業者提出有這樣的習俗後主動詢問,通常一般民眾都是業者怎麼建議就怎麼做。因此他也建議,未來業者在提出有這樣的儀式時,可以主動表示有替代方案,以「做七」為例,傳統上會做滿七期,但現代人生活忙碌,業者就會主動說明可以怎麼調整,許多家庭會改為只做「頭七」和「尾七」,這些都是可以隨著時代需求調整、有彈性的儀式,若可以用更友善動物的方式,相信會有不少家屬願意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