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羊凍死屠宰場、吹哨獸醫遭打壓 澳洲動物福利醜聞引爆改革呼聲

多名獸醫向《衛報》爆料,出口屠宰場存在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而吹哨者反而受到打壓。圖片來源/Alamy

記者/吳昱賢 綜合報導

2025年4月,《衛報》一項長達四個月的調查報導,揭露澳洲多家出口屠宰場存在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報導引用多名吹哨獸醫的證詞,指出在極端氣候中運輸動物致死、屠宰場管理不當、監督漏洞與獸醫權限受限等問題,凸顯制度性監管失靈,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與譴責。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工黨政府隨即承諾,若再次當選,將考慮擴大現有的「動物福利與活體動物出口督察長」(Inspector-General for Animal Welfare and Live Animal Exports)職權,納入對出口屠宰場的獨立監督。

根據《衛報》的深度調查,駐守於出口屠宰場的多位政府僱用獸醫,長期遭遇重大動物虐待事件卻無法回報、監管人力嚴重不足、以及監察權限受限等問題。多名吹哨者甚至表示,他們的專業判斷與道德義務反被視為「麻煩製造者」,有人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另有部分獸醫指出,屠宰場內部規定與他們的專業倫理相悖,因此選擇離職。

經過9小時的惡劣運輸後,有多隻綿羊因失溫死亡。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被揭露的事件之一,是2022年一批從維多利亞州運往新南威爾斯州的綿羊,在長達九小時的惡劣氣候下運輸後,有103隻羊因失溫死亡。另有案例指出,獸醫發現一頭母牛骨盆卡有腐爛胎兒,極可能已經五天未被處理,卻未受到屠宰場或政府單位懲處。更令人震驚的是,吹哨獸醫指出自己介入救援後,管理單位反而向屠宰場道歉,而非啟動調查程序。

另一份2019年由超過半數新南威爾斯駐場獸醫聯名提出的申訴,也指出部分屠宰場每年竟有近20天未配置任何政府獸醫,形同違反國際貿易規範。這樣的情況,若被主要進口國如美國與歐盟察覺,恐導致整個市場立即關閉。

針對吹哨者面臨的高度風險與壓力,人權法律中心(Human Rights Law Centre)呼籲政府應立即加強保護吹哨機制。該中心法律總監潘德(Kieran Pender)表示:「在這些行業裡,真相往往藏於密室之中。若無吹哨者揭露問題,許多結構性改革與政策更新,根本不可能實現。」

《衛報》亦引述多位現職與離職獸醫說法,指出目前的監管體制過度仰賴屠宰場自我通報,獸醫在通報時不僅缺乏後盾,還可能遭遇報復、打壓甚至調職,讓人形容「猶如門面擺設」。

對此,農業部一再否認失職,並聲稱目前162名駐場獸醫足以支撐110座出口屠宰場。但《衛報》看到的文件顯示,該部門去年告知獸醫,除非動物由畜牧人員妥善約束,否則不得進入畜欄,多名獸醫表示,在多數屠宰場環境下這幾乎不可能執行,等同實質上的禁令。

動物保護團體「澳洲動物聯盟」與「澳洲動物保護協會」(Animals Australia)批評,農業部一方面負責推動肉類出口,另一方面又監督動物福利,形成根本性的利益衝突。該會法律顧問哈馬德(Shatha Hamade)直指:「這就像讓狐狸守雞舍,已經證明多年來行不通。」她呼籲建立真正獨立的動物福利辦公室,由非貿易導向機構負責監察與處分權,以確保動物權益不再被犧牲於出口利益之下。

面對壓力,工黨表示若再次執政,將考慮將「動物福利與活體出口督察長」的職權延伸至出口屠宰場,並補強獨立性。此機構原本設立於2018年,目的即為加強活體動物運輸與出口行為的監督,但至今其對屠宰場的實質影響力仍有限。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