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澳洲,隨著「家庭養雞」越來越受歡迎,一種新的問題開始浮現:公雞棄養問題。不過,自家養雞通常是為了產蛋,怎麼會有公雞棄養問題呢?原來是因為有些人在小雞還無法分辨性別時,就購買飼養,長大後才發現是公雞,不能生蛋加上啼叫問題,讓牠們更加容易被人丟棄。

澳洲《ABC News》報導,瑞奈(Renay Robinson)在昆士蘭州的湯斯維爾市(Townsville)經營非營利動物福利組織「北昆士蘭公雞救援送養」(Rooster Rescue and Rehomeing NQ),對她來說,今年是忙碌的一年,儘管持續送養,該組織始終保持在30多隻公雞的收容量。瑞奈說:「我們每週都會收到三、四則通報,告訴我們有公雞被丟在樹叢裡,沒食物也沒水。」
由於吵鬧的天性以及地方政府的飼養限制,公雞本來就常需要找新家,但瑞奈認為「棄養」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她指出,雞蛋漲價導致家庭養雞越來越受歡迎,這意味著更多人會買還沒確認性別的小雞,最後得到他們不想留下的公雞。
「購買當下你不會知道買到的是公雞還是母雞,這有點像是在賭一把,人們把雞帶回家、養大,然後發現這些毛茸茸的小雞裡,有三四隻長成了公雞。」瑞奈表示,在湯斯維爾市和周邊郊區,她的團隊救出了大約35隻被棄養在樹叢、休息站或公園裡的公雞。

然而,「過剩」的公雞問題卻很難找到解決方案——尤其是非致命的解決方案。瑞奈說,很少有地方願意收留這些不受歡迎的公雞,而且組織的「單身雞」空間也有限。
雖然公雞通常給人「好鬥」的印象,但瑞奈表示,不能把多隻公雞養在一起的說法是誤解。她說:「牠們真的是複雜的動物,你把牠們放在一個團體裡,剛開始牠們可能會處得不好,關鍵在於找到牠們會喜歡的小團體。」
瑞奈指出,沒有母雞,公雞群就會和諧很多,「雖然還是常常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不會到受傷的程度。小衝突可能會發生在吃飯時,或者有時牠們會有一些順序要遵守,決定誰先睡覺、誰該坐在哪裡。」
伊薇特(Y’vette Kelly)是北昆士蘭公雞救援送養的寄養家庭,協助中途公雞,同時為牠們找新家,她表示,人們需要更了解被拋棄的公雞會發生什麼事。最近伊薇特遇到了一隻身旁放著一碗食物的棄養公雞,她說:「棄養人可能會覺得丟到野外就是給了牠們機會,最後導致公雞死亡的並不是自己。」然而,在野外,澳洲野犬、狐狸、猛禽和飢餓都可能導致公雞死亡。
「牠們不知道怎麼在樹叢裡生存。牠們是家禽,餓死或被掠食者吃掉對牠們來說都很可怕。我認為我們在對待動物的方式上存在著巨大的人性缺口,善終和善生一樣有意義,並且要確保以人道的方式執行。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萬物可棄的世界,存在著太多不必要的浪費。」伊薇特說道。
澳洲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的黛比(Debbie King)表示,目前澳洲還沒有法規禁止販售尚未確認性別的小雞,她說:「我會建議不要買只有幾天大、還不知道性別的小雞,你可以買已經在產蛋前期(point of lay,指母雞即將開始產蛋的階段,通常在16到20週齡左右)的母雞。」
根據RSPCA估計,澳洲約有200萬隻非商業性、後院飼養的家禽和觀賞品種家禽。黛比也鼓勵人們給屬於商業家禽養殖場的熟齡雞一個家,她說:「也許牠們現在的產蛋率已經不再有商業價值,但對於後院雞來說,這依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數字,可以為一個家庭生出夠多的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