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今年6 月,在瑞典最後一座仍使用格子籠飼養蛋雞的牧場正式改裝完成後,瑞典政府與民間動福組織同步宣布,全國蛋雞已百分之百改採非籠飼系統。這個消息象徵瑞典終於把格子籠送進博物館,也成為全球畜牧業不靠高額補貼、也無硬性罰則,仍達成高動物福利標準的新典範!
回顧歷史,瑞典國會於 1988 年首度修訂《動物保護法》,宣示十年後全面淘汰傳統巴特利籠(Battery Cage);1999 年法案生效時,豐富化籠飼(enriched/furnished cages)被視為緩衝選項而暫時保留,平飼與多層式欄舍則被官方定位為「長遠終點」。然而,真正主導這場變革的並非單一法條,而是產業與消費者在二十一世紀初形成的動保共識。在2004 年,批發商 Martin & Servera 公開宣誓只銷售非籠飼雞蛋,零售業者和餐飲通路迅速跟進;當下游市場反過來施壓,上游牧場也意識到,繼續投資籠具已不符成本效益。自 2010 年起,未有任何瑞典農戶新建籠飼設施,最終於 2025 年迎來官方與產業同步認證的「籠飼雞蛋歸零」。
瑞典蛋品供應鏈以本土家族農場為主體,雞蛋自給率長年維持在九成七以上。在這樣的結構下,如果只有零星農場單打獨鬥,非籠飼確實可能帶來高額轉型成本與價格波動。瑞典選擇的策略是由批發、零售與餐飲端共同設下採購門檻,再透過雞蛋協會與政府研究機構建立飼養指引與健康監測機制。
當所有利害關係人一起改變遊戲規則,設備攤提與技術升級的成本被攤平,售價因此沒有出現外界想像中的「陡升式」的漲幅。近年瑞典物價上漲,蛋價的波動更多反映整體通膨,而非飼養模式。此外,雞隻在寬敞環境中應激下降、免疫力提升,農場的藥物與飼料支出也同步降低。
在格子籠內,單隻蛋雞平均僅有相當於一張 A4 紙大小的活動空間,無法伸展翅膀,更別說沙浴或啄食等自然行為;改採平飼後,單隻雞的生活面積至少翻倍,還能透過棲架、巢箱與沙池滿足本能需求。瑞典農業研究院 2025 年 5 月的最新調查顯示,非籠飼牧場的雞隻年死亡率降至約百分之五到六,抗生素使用量比過去少了將近四成,蛋殼厚度與蛋黃黏度也同步提升。這些改變直接反映在消費端:九成以上瑞典消費者表示,他們更願意選購標示清楚的動物福利蛋,並把「非籠飼」視為衡量品質與永續的指標。
瑞典之所以能夠在沒有高額補貼的前提下達成零格子籠的目標,首先是政府早早設定明確而長期的目標,讓產業有足夠時間做資本與知識準備;其次是批發商與零售商形成罕見的一致步調,拒絕採購籠飼雞蛋,透過市場力量把風險與成本由全體供應鏈共同吸收;最重要的是,公民社會把「買動福蛋」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學校午餐到超市貨架,以實際購買行動讓非籠飼成為主流。與此同時,瑞典並未走向高度集中化的超大型牧場,反而保留了中小規模農戶的彈性與生態多樣性。
儘管瑞典已經跟格子籠永久道別,亞洲主要蛋品生產國仍在起跑線徘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 Open Wing Alliance 去(2024)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台灣、中國、日本與南韓的非籠飼比例皆不到十分之一,而這片土地的雞蛋產量佔全球逾六成,若東亞遲遲不拆籠,全球動物福利與農業永續將難以真正前進。
從北歐農舍傳來的凱旋鐘聲已經敲響,下一個跨出鐵絲籠的國家,是否能在亞洲誕生?未來五年,答案值得你我用每一次購買、每一張政策選票,共同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