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永續飲食的浪潮中,純素漢堡、植物奶、素雞塊等產品早已家喻戶曉,但「純素蛋」這個新角色,仍在努力尋找自己的舞台。雖然它擁有減少碳足跡、避免動物受苦等優勢,卻常因口感、氣味與「新奇感」而讓部分消費者裹足不前。然而,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與普渡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或許找到打開市場的關鍵——讓純素蛋「先躲進鬆餅裡」。
躲進鬆餅裡的這個建議或許聽起來有些滑稽,背後卻有縝密的科學根據,研究認為「熟悉感」是人們接受新產品的關鍵!這項研究由伊利諾大學農業與消費者經濟系博士生金多恩(Da Eun Kim)與普渡大學教授艾利森(Brenna Ellison)合作進行。他們採用「情境模擬實驗」(vignette design),讓受試者想像自己正準備吃早餐,場景可能是在家,也可能是在餐廳。餐點有兩種選擇:以純素蛋製作的炒蛋,或用純素蛋製作的鬆餅。
研究團隊原本以為「地點」會是影響關鍵,畢竟在餐廳由專業廚師烹調,可能讓人更有勇氣嘗試新食材。但結果出乎意料,地點影響微乎其微,真正決定性因素是「熟悉感」。艾利森解釋:「當純素蛋被放進鬆餅這樣的熟悉料理中時,人們明顯更願意嘗試。」。這意味著,與其強推一盤「看起來就不一樣」的純素炒蛋,不如先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它。
研究同時請參與者比較純素蛋與傳統雞蛋在味覺、外觀、環境影響與動物福利等方面的表現。味覺與外觀上,傳統雞蛋依然獲得較高分數,但在動物福利與環境影響兩項,純素蛋完勝。
這不意外,因為蛋雞產業涉及高密度飼養、斷喙等動物福利爭議,同時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遷的貢獻也不可忽視。對許多關注動物保護、環境的消費者而言,純素蛋是一個嶄新的選項。
更有趣的是,有過純素蛋食用經驗的人,其實也傾向再次購買。金多恩說:「我試過瓶裝液態純素蛋,味道確實和雞蛋不同,但口感意外地接近,這讓我印象深刻。」
不過,為什麼人們對於「鬆餅裡的純素蛋」接受度更高呢?研究團隊指出,在心理學領域中,「熟悉性效應」會讓人對常見、經驗過的事物更有好感。純素蛋本身對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但鬆餅、可麗餅、蛋糕這類食物卻是早餐與下午茶的老朋友。當陌生元素被包進熟悉的外殼裡,嘗試的意願自然提升。
艾利森建議,業者在推廣時,可以先將純素蛋用作烘焙原料或料理配料,讓消費者透過「吃鬆餅」而不是「試純素蛋」來接觸它。這樣一來,心理壓力小得多,也更容易培養回購習慣。
看到這邊,你會想親自嘗試純素蛋嗎?目前市面上已有多款純素蛋產品:
- JUST Egg(美國):以綠豆蛋白為基底,搭配菜籽油、薑黃與香料,適合做炒蛋、蛋餅或烘焙。
- Follow Your Heart VeganEgg(美國):主要成分是藻類蛋白與大豆蛋白粉,需加水調成蛋液再烹煮,蛋香柔和。
- Simply Eggless(美國):綠豆蛋白為主,添加黑鹽(Kala Namak)製造接近雞蛋的硫磺香氣。
- OnlyEg(新加坡):以植物蛋白與微藻油製作,標榜營養與烹飪表現接近雞蛋,可用於甜點與鹹食。
在台灣,JUST Egg 已可透過進口商或部分純素餐廳購得。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能在台灣看到「純素蛋炒飯」、「純素蛋餅」,這種有創意的純素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