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烏賊的守護者 焦傳金教授三度陳情 盼台灣動保法不再缺席

焦傳金老師向參與者解釋烏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感知痛覺的模式。圖片來源/主辦單位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章魚、烏賊會痛,我們就應該善待牠們。」這句話,道出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焦傳金(Chuan-Chin Chiao)長年研究與倡議的核心。

在 2025 年台北舉行的「亞洲動物保護大會(Asia for Animals, AfA)」上,焦傳金以〈頭足類的痛覺與動物福利〉為題發表演講。他不僅用科學證據證明章魚、烏賊等頭足類的痛覺感知,更三度致函農業部,懇請政府將頭足類納入《動物保護法》。雖然官方多次以「需社會共識」為由婉拒,但他依然堅持,展現了科學家對生命的深情與不懈。

「這是一個單純的訴求——做實驗的人也必須遵守倫理原則。」焦傳金說。

焦傳金為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科學博士,是國際公認的頭足類動物專家。他的研究領域涵蓋視網膜神經生物學、烏賊神經行為學,相關成果曾兩度登上《紐約時報》。由於在實驗室裡與烏賊相處超過二十年,他也獲得了「和烏賊戀愛的男人」的浪漫稱號。

多年來,他不僅是學術領域的先驅,也積極透過科普與教育,將頭足類的神祕智慧帶入大眾視野。

焦傳金與國際團隊的實驗發現,當烏賊被注射醋酸後,會出現明顯的梳理行為(grooming);若同時注射局部麻醉劑利多卡因(lidocaine),這些行為則顯著減少,顯示牠們能感知疼痛並追求止痛。

在實驗中,烏賊被注射醋酸後,會反覆用腕足觸碰或摩擦注射部位,彷彿人類揉壓痛點或老鼠舔咬受傷部位。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照護行為」,代表牠們感覺到不適或疼痛。更重要的是,當研究人員給予麻醉劑後,這些行為就大幅減少,證明烏賊並非隨機動作,而是真正「感受到痛 → 嘗試舒緩 → 止痛後行為消失」。因此,梳理行為成為判斷頭足類是否能感知疼痛的重要科學依據。

「如果能證明這些動物有痛感,那我們就應該為牠們建立更嚴格的保護機制。」他強調。這些研究也與國際趨勢呼應:歐盟自 2013 年起已將頭足類納入實驗動物保護,英國更在《動物感知法》中正式承認牠們是「有感知的動物」。

也因為這樣,焦傳金教授希望台灣的《動物保護法》也能與時俱進。他今年三度寫信給農業部,附上自己與團隊的研究成果,盼政府將頭足類納入動保法。農業部的回覆卻一再強調「需廣泛討論」而無實質進展。焦傳金直言遺憾,但仍然堅信科學證據與持續倡議終會推動改變。他解釋,這樣的修法不會影響食用或商業用途,他說:「只是希望在實驗與研究上,遵守最基本的倫理規範」。

在 AfA 的現場,有觀眾提問章魚是否適合被圈養於水族館。焦傳金的回答格外有說服力,因為他不僅是頭足類專家,也曾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他表示,教育功能很重要,「要推動社會理解水生動物的感知與行為,就必須提供近距離觀察的機會」。然而,他同時強調,展示必須遵守與脊椎動物相同的福利標準:足夠空間、嚴格水質管理、減少壓力來源,並遵循 3Rs 原則(替代、減量、精緻化)。他說:「我們不是要禁止飼養,而是要確保牠們獲得人道待遇與科學管理。」

來自 Aquatic Life Institute 的代表也在大會指出,他們正推動「全球章魚養殖禁令運動」,因章魚的感知與行為需求複雜,難以在工業化養殖中獲得保障。這項倡議原本只是專業圈討論,但如今已成為國際公共議題。

焦傳金不只在學術領域耕耘,也熱衷於科普教育。他的實驗室研究曾證實烏賊具備「數感」與「相對價值感」:當烏賊面對 1 隻蝦與 2 隻蝦的選擇,多數會偏好數量較多的一方,但若經過訓練,牠們甚至能記得「1 隻蝦代表不只 1 隻」,進而改變覓食習慣。

焦教授形容,烏賊的行為策略「即使是人類,也未必做得更好」。這些研究成果一再吸引學生湧入教室,讓他的課堂常常爆滿。他相信,透過幽默與熱情的科普講解,能讓更多人關注海洋與動物議題。

焦教授也補充,文化力量能推動社會理解。像是Netflix 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展現了一名潛水者與野生章魚的真摯互動,不僅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也讓無數觀眾重新思考章魚的智慧與情感。他說:「教育是推動動物保護的基礎。只要社會不斷對話與分享,當社會成熟了,政策自然就會跟上。」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