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不一定有效!僅5%藥物成功上市 必要性打上問號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近期一篇研究發現,在動物實驗階段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最終有效且通過監管的僅有5%。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藥通常在動物身上進行測試,如老鼠、大鼠,然後再在人體上進行測試,當在動物身上有新發現時,總是會被人們視為「救星」,希望藥物對於人體同樣有效。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最近的一篇研究發現,在動物實驗階段成功的藥物或治療方法,僅有5% 成功上市,過程平均花費10年時間,顯現動物實驗或許不是藥物開發最有效的選項。

這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來自瑞士、英國的研究團隊研究了有多少比例的治療方法,在動物實驗階段成功,最終是否順利地讓人類使用,以及平均需要多少時間。他們利用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一種統計方法)分析截至 2023 年 8 月之前發表的研究結果,篩選出62篇重要的研究。

研究團隊接著使用一種名為「生存分析」的技術,藉此估計治療方法從動物研究開始,一路至臨床實驗,最後通過監管機關批准所需的時間。他們總共分析了 54 種人類疾病中367 種治療方法。

研究團隊指出,有50%的治療方法從動物實驗進展到人類臨床實驗,另有40%的治療方法進展至大型臨床第3期實驗,而最後成功上市、通過監管批准的治療方法,僅有5%。

未參與研究的南澳大學生物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教授艾德里安(Adrian Esterman)指出:「動物實驗、動物研究或許有助於人們瞭解疾病,但我們無法透過動物實驗測試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舉例來說,一些阿茲海默症、中風、癌症的藥物在動物身上表現良好,但在人類身上完全沒有任何作用。」

而在這些治療方法所花費的時間也十分驚人,動物實驗平均需進行5年,人體研究與實驗需進行2年,之後還需要進行3年的隨機對照實驗,一直到監管批准,整個過程平均需耗費10年。

國家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所(NINDS)神經病學教授、研究第一作者班傑明(Benjamin V. Ineichen)指出:「許多動物實驗設計不良,使得結果不具有效性,研究員沒有控制好變因,導致這個實驗無法提供足夠證據,證明治療方法是否成功。另外,許多動物研究也涉及的動物個數太少。」此外,動物實驗通常使用年輕、健康的動物,而人類患者可能有多種健康狀況且年齡較大,這也使得「無效的動物實驗」十分常見。

艾德里安指出:「這份研究凸顯了動物實驗的侷限性,動物實驗其實不一定是藥物開發中最有效的選項。不過,動物實驗的高失敗率和高成本,近幾年加速了替代研究方法的發展,像是體外研究、組織模型、器官晶片和電腦模擬等,或許我們能夠期待,有個不使用動物進行實驗的未來。」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