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於4月10日宣布一項重大政策變革,將逐步淘汰對單株抗體與其他藥物進行動物實驗的要求,改採人工器官、人工智慧與人源數據為主的評估方法。這項決策被視為藥物審查流程的「典範轉移」,不僅可提升安全性與效率,也有助於減少動物使用、降低研發成本與藥價。
FDA局長馬丁・馬卡里醫師(Dr. Martin A. Makary)表示:「這項新措施代表著藥物評估邁向以人為本的新時代。透過AI模擬、人源器官晶片(organ-on-chip)與真實世界的臨床數據,我們能讓創新治療更快、更可靠地進入臨床,並同時減少對實驗動物的依賴。」
新公布的政策路線圖明訂,未來在新藥臨床實驗申請(IND)階段,藥廠可提交非動物實驗的新方法(NAMs)數據,包括細胞、器官類器官(organoids)實驗與AI毒性模擬等,逐步替代傳統動物實驗資料。若檢測品質與結果可信度符合標準,FDA可免除部分動物實驗要求,並提供審查加速優惠。此外,FDA也將開始引用其他國家的人體臨床安全數據,只要該國監管制度與美國相當,即可納入新藥效益風險評估的一部分。
這項新政背後,是近年科技快速發展與社會對動物福祉的日益關注。AI建模、細胞生物學與生物資訊的進步,使得以人類生物學為基礎的「human-first models」得以在藥物開發早期預測藥效與毒性,逐步減少實驗動物使用。
以Infinimmune公司為例,其研發平台直接從人體B細胞中擷取抗體。B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當身體遭遇病毒、細菌等外來物質時,B細胞會產生專一性抗體並記錄免疫反應。這些天然來源的抗體可作為藥物研發的起點,並透過AI強化,形成與人體更高度相容的療法。相較之下,傳統動物誘導抗體的方式可能無法精準模擬人類免疫反應,導致預測誤差。
馬卡里局長強調:「這將為患者帶來更安全的療法,也為動物福祉立下新的里程碑。成千上萬的狗與靈長類動物有望因此免於實驗之苦。」
FDA新政策也獲得部分創新生技公司的支持。AI抗體開發公司Infinimmune執行長麥克唐納博士(Dr. Wyatt McDonnell)指出:「這讓以人類生物數據為基礎的研發策略更具可行性。我們從人類B細胞中直接獲得抗體,並以AI強化其功能,完全無需動物模型。這樣的流程更貼近臨床現實,能提前排除高風險候選物。」他指出,動物模型雖長期為藥物研發所依賴,但跨物種的生理差異常導致結果不一致,特別是在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領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人道、效率更高、且更具可擴展性的臨床創新方向正在成形。」
根據FDA規劃,該政策將分階段落實。首波重點鎖定單株抗體療法(monoclonal antibodies)的研發與審查程序,並將於今年內推出一項試點計畫,開放部分藥廠採用非動物數據進行新藥申請。這些早期試點的成果將用於評估更廣泛的應用可行性。
這項轉型政策是延續2022年國會通過的《FDA現代化法案2.0》(FDA Modernization Act 2.0),該法已移除「必須進行動物實驗」的法規限制,為此次改革奠定法源基礎。根據CNN報導,過去數十年,動物實驗被視為新藥進入人體實驗的必經關卡,如今已面臨挑戰與替代。
Johns Hopkins大學環境健康與工程學者保羅・洛克(Dr. Paul Locke)表示:「這是公共衛生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更高效、與人體更相符的檢測方法,將使我們獲得更好、更快的藥物。」
不過,部分業界人士也提醒,目前在複雜免疫反應等研究領域,仍有些技術難以完全取代活體實驗,未來的轉型仍需審慎平衡科學與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