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這是一幅充滿希望與悲傷的影像:世界上第一個試管犀牛胚胎。照片中的微小胎體,原本象徵著北白犀(Northern White Rhino)復育的新起點,但最終卻因代理母犀的感染夭折。儘管如此,這項由「生物救援計畫」(BioRescue Project)主導的實驗,仍被視為瀕危物種保育史上的重大突破。
目前,全世界僅存兩隻北白犀——母犀娜金(Najin)與女兒法圖(Fatu),牠們都生活在肯亞奧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半開放環境中,野外則已經無任何個體。然而,由於健康因素,這兩隻母犀都無法懷孕;最後一隻雄犀「蘇丹」(Sudan)已在2018年離世,使這個亞種自此陷入「功能性滅絕」狀態。
為了延續血脈,「生物救援計畫」過去15年來不斷採集並冷凍保存已逝雄犀的精子,並以法圖的卵細胞進行體外受精,成功培育出38個北白犀胚胎。然而,缺乏可懷孕的母體,這些胚胎始終無法被植入。
於是,研究團隊轉向近親亞種——南白犀(Southern White Rhino)作為代理母親。為確保技術可行,他們先以南白犀胚胎進行測試。經過13次嘗試,團隊終於成功達成首例可存活的試管犀牛懷孕。
攝影師胡安・阿・胡亞雷斯(Jon A. Juárez)拍下的這張照片,正是那次成功懷孕後進行DNA檢測的時刻。可惜,懷孕僅進行70天便告終止,代理母犀因細菌感染死亡。
這個胚胎雖未能誕生,卻象徵著技術的可行性,團隊首次證明了試管受精與代理懷孕能應用於大型哺乳動物。對長期和時間賽跑,試圖將瀕危物種從滅絕邊緣拯救回來的科學家來說,這是一次令人心碎卻充滿希望的常識(經驗?),胡亞雷斯感慨地說:「這是一種極度脆弱的希望。」
胡亞雷斯原本主修生物學,曾夢想成為科學家,卻在求職挫折後轉向攝影。他笑說:「攝影成了我重返科學的途徑。」2019年,他受邀紀錄「生物救援計畫」在德國進行的南白犀胚胎移植實驗,從此深受團隊精神感動。2023年,他隨團前往肯亞,準備紀錄首次北白犀代理懷孕的誕生。「我在德國機場準備登機時,接到代理母犀死亡的消息。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失落。」他回憶道。
儘管失敗令人痛心,胡亞雷斯仍相信這是接近成功的關鍵一步。「這張照片代表著成功與失落並存的瞬間。它證明科學可行,也提醒我們距離永別多麼近。」
「生物救援計畫」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湯瑪斯・希爾德布蘭特(Prof. Thomas Hildebrandt)領導,團隊核心理念是「科學不能成為重蹈覆轍的藉口」。
專案有一支倫理顧問小組,全程監督操作流程,確保不對任何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希爾德布蘭特表示,科學只是防止滅絕的手段之一,真正的保育仍須結合生態保護與人類反思。
這項研究成果雖被視為曙光,但現實卻殘酷。自2019年起,德國政府一直是計畫的主要資助者,但截至今年10月,尚未確認是否續撥研究經費。若在11月底的預算會議中無法獲得支持,整個計畫可能被迫中止。「這不只是北白犀的問題。」胡亞雷斯強調,「若這項研究停擺,連其他瀕危物種的人工繁殖技術都將受阻。」
胡亞雷斯憶起拍攝當下的情景,那瞬間的壓抑與失落仍在心中回盪,他說:「我看著那個微小的胚胎,心想:『這不是死亡的象徵,而是一個種族仍有未來的證據。』」
這張作品最終獲得第61屆「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獎」(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新聞攝影類冠軍,將於10月17日至明年7月12日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