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塑膠污染對海洋的污染眾所皆知,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發現,這些污染導致海鳥出現全新的病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科學家發現,海鳥攝入越多塑膠,消化道中就有越多疤痕,進而導致胃管狀腺體崩潰,他們將之稱為「塑膠病」(plasticosis),理論上所有海鳥都可能有類似症狀,科學家仍在調查此疾病的影響程度。
綜合外媒報導,這篇發表在《危險材料期刊》(Hazardous Materials)的研究發現,塑膠對海鳥正形成巨大威脅。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Alex Bond博士與Jennifer Lavers博士針對澳洲豪勳爵島(Lord Howe Island)的淡足鸌(Flesh-footed shearwater)進行研究發現,這些鳥類因為吃下塑膠而導致消化道受傷、纖維化,而且在不同年齡段的鳥類中普遍存在。
研究團隊發現,鳥類吃下的塑膠越多,牠消化道的疤痕就越多,這種疾病會導致胃管狀腺體逐漸崩潰,失去這些腺體會使鳥兒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寄生蟲的影響,並影響牠們消化食物、吸收維生素的能力。Alex解釋:「當鳥類攝入小塊的塑膠時,會使消化道發炎。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的炎症導致組織變得傷痕累累、面目全非,影響消化、生長和生存。」
然而,當鳥類吃下其他天然物品如小石子時,並不會出現類似狀況,因此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因塑膠誘發的疾病。Alex擔憂地表示:「雖然這些鳥兒的外表看起來很健康,但牠們的身體情況其實不樂觀。這項研究是第一次全面地檢查鳥類胃部組織,並證明了塑膠對其消化系統的嚴重損害。」
雖然研究團隊只研究特定地區的一種鳥類,但理論上「塑膠病」的病理與成因並不會受到物種與地理位置而有所區別,Alex推測:「理論上所有海鳥都可能受到影響,隨著塑膠排放增加,白色污染無所不在,所有動物都可能接觸到塑膠,這很難避免。」他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塑膠病的影響程度與範圍,未來研究團隊將擴大檢查不同物種鳥類的屍體。
Jennifer則無奈地表示,人們太晚才開始注意到塑膠對動物的危害,她感慨:「近幾十年人們才發現塑膠污染進入動物消化道的可怕,這種出現在海鳥身上的症狀並沒有被廣泛研究。不只是海鳥,吃下塑膠對動物可能還有許多深遠而嚴重的後果,但我們才剛剛開始全面記錄和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