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組/特稿
近日有媒體報導指出,自2017年實施遊蕩犬貓零撲殺政策後,全台遊蕩動物數量大幅成長,並將近年來的全國遊蕩犬調查結果作為圖表,呈現「遊蕩犬數量大增」的趨勢,然而,遊蕩犬數量是否真的大幅增加了呢?光是以農業部委託的調查,其實無法獲知答案。
農委會(農業部前身)分別在2004年、2009年、2015年、2018年、2020年、2022年委外進行過全國遊蕩犬調查,早期的調查較不固定,委託單位、調查方式也不盡相同,自2018年開始,才由同一負責單位每兩年進行一次調查,2024年的調查也正在進行中。
因此,若要比對數據,不宜將歷年來所有的統計數字全部放在一起比對,否則就會得到以下結果:
2009年的時候,遊蕩犬數量劇烈地下降了!然而六年後,遊蕩犬數卻又急遽上升,這段時間台灣社會出了什麼事嗎?若是自十多年前就開始關注流浪動物問題,你就會知道:這段時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流浪動物管理政策變化,只是委託單位的調查方式不同。
因此,無論是拿2009年或2015年的數據,要來佐證「零撲殺政策造成遊蕩犬數量大幅增加」,都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具科學價值,在農業部「動物保護資訊網」的公開資料中,2018年的調查結果備註欄也特別言明:「本年度調查抽樣與採樣設計較往年大幅更動(與往年調查基礎相異),相關數據利用上應額外注意。」
那麼,拿2018年後的數據比對總可以了吧?同一個委託單位、同一套調查方式,數據也確實在持續上升,這樣是否就能證明遊蕩犬數量在零撲殺政策後,確實有所增加?
但其實,農業部早在公布2020年調查結果的新聞稿中提及,2020年調查與2018年調查相較,均落於相互之95%信賴區間,故兩期的遊蕩犬數量「並無顯著差異」,農業部強調,遊蕩犬數是調查統計的推估值,並不是實數,解讀重點是觀察前後期的變動趨勢。
同樣一組數據,也有不同的解讀。由於增幅極低,農業部認為這是「政府推動犬隻族群管理工作,應有發揮抑制遊蕩犬族群大量擴增效果」,對此,過往有野生動物學者指出,族群數量變化要看長期趨勢,建議可以多幾次監測、有長期趨勢後,再下定論;而反對零撲殺政策者,則藉此數據來批評政策的失敗,但前述學者的意見,同樣可以套用到此觀點——「族群數量變化要看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