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羅馬尼亞伊爾福夫(Ilfov)縣的辛德里利塔村(Sindrilita),一堂特別的課程正悄然改變學生們的價值觀。這門課程名為「與動物共學」,由20所中小學共同推行,目標是透過讓學童與動物互動,讓他們學會對生命的尊重、產生同理心,試圖解決羅馬尼亞日益嚴重的校園霸凌、輟學等問題。
2024年11月的某個清晨,野生動物救援獸醫瓦西里烏(Oana Vasiliu)帶著兩位特殊的「助教」到辛德里利塔村的教室,助教分別是受傷母雞羅迪卡(Rodica)和鴨子泡泡(Bubbles)。學生們圍繞在這些動物旁,餵牠們菠菜葉與昆蟲幼蟲,場面溫馨又熱鬧。
不過,這並不是單純的「餵食」課程,而是一整堂以動物為核心的教育課程。透過與這些特殊的動物接觸,學生們將學習如何尊重並照顧弱小生命:羅迪卡曾是來自格子籠飼養場的雞,因為受傷而遭遺棄;而泡泡則是在野外受傷的鴨子,幸運被動保團體救援後康復。這些動物不只是「助教」,更是生命教育的最佳範例。
伊爾福夫縣動物保護顧問巴勒亞努(Raluca Baleanu)表示:「我們希望這些孩子從動物身上,學會同理其他生命,並將這樣的想法套用在人類身上。」她解釋,讓孩子與有殘疾的動物互動,例如雞、鴨,或是受傷的三腳貓、三腳狗可以幫助孩子們學會接受並尊重差異。
動物課堂的影響不僅如此,它還提升了學習參與度。該課程的協調人、歷史教師希爾貝亞努(Sorin Sirbeanu)提到:「課程開展短短八週,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與參與度已超過預期。」
11歲的學生安娜-瑪麗亞·內古(Ana-Maria Neagu)深深被羅迪卡的故事感動。「我家養了25隻雞,每隻雞我都會陪牠們玩。我非常喜歡牠們。」另一位學生亞斯米娜·迪努(Yasmina Dinu)則感到悲傷:「如果我的雞受到傷害,我會很難過。有些動物因為人類的惡意而受傷,牠們得不到應有的關愛。」
這項課程的推行背景是羅馬尼亞教育資源不足與高輟學率的困境。根據統計,羅馬尼亞的教育投資遠低於歐洲其他國家,也是歐盟中輟學率最高的國家,農村地區更是情況嚴峻。
為此,伊爾福夫縣的20所學校在課程中安排學生參觀動物收容所,與特殊的動物互動,從而補充常規課程中缺乏的道德、生命教育。「看到學生對動物產生的情感連結,我們非常欣慰,」巴勒亞努表示。
教育心理學家與動物權益專家普遍認為,與動物的接觸對於情緒管理有深遠的影響。養育或照顧動物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責任感,減少焦慮與壓力。瓦西里烏指出,與動物面對面的互動所帶來的影響,遠比從圖片或影片中學習要來得深刻,她強調:「親身接觸動物,孩子們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善良與同理。」她補充道。
目前,這項課程已經在伊爾福夫縣試行,並計畫擴展至全國。巴勒亞努說:「目前有20所學校參與,但我們希望未來這堂課能成為全國範圍的選修課,從小學一年級推廣至初中。」學生們的反應也為這項課程的推廣提供了信心。希爾貝亞努感慨道:「這樣的課程雖然簡單,效果卻十分顯著。我們期待更多學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