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澳洲維多利亞州政府近日發佈《2024-2034年貓管理策略》(Victorian Cat Management Strategy 2024-2034),計畫將無法識別貓隻(未植入晶片)的法定收容期由8天縮短至4天,盼最佳化收容流程,減少流浪貓對生態的影響。 然而,此政策引發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擔憂縮短收容時間可能導致更多貓咪未經適當評估即遭安樂死,同時也將進一步加重收容所的負擔。
綜合外媒報導,維多利亞州政府表示,87%的寵物貓在收容後3天內被主人認領,而92%無法識別的貓在8天後仍未被認領或領養。政府認為,縮短收容期將減少收容所的負擔,使有限資源能夠更有效地用於貓咪的絕育與管理。 此外,流浪貓對生態系統的威脅不容忽視,特別是其對維多利亞州63種瀕危物種的影響,政府認為更快地安置流浪貓將有助於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捕食壓力。
經濟成本亦是政府考量的一大因素。目前,每隻貓在收容所的日均維持成本約為42澳元(約新臺幣880元),縮短收容期可節省大量財政支出,使資源得以用於300萬澳元的絕育補助計劃,特別是針對低收入家庭及高流浪貓密度區域。 同時,政府也承諾提供130萬澳元用於生態敏感區的野貓管理。
想當然,多數動保團體和收容機構表達強烈反對。他們指出,許多貓在陌生環境下可能因高度緊張而表現出攻擊性或退縮行為,4天的收容期遠遠不足以評估其可領養性,許多原本可以找到新家的貓可能會被過早判定為「不可領養」,最終遭到安樂死。
北維多利亞動物救援志工梅琳·麥卡賓(Mairin McCubbin)便表示,浪貓通常需要至少10天以上適應陌生環境,才能展現真實個性。若強制縮短至4天,許多貓咪可能因為尚未恢復情緒穩定而被視為不可領養,增加安樂死的可能性。
菲尼克斯動物救援中心(Phoenix Animal Rescue)負責人卡羅琳·斯托(Carolyn Stow)亦對此政策表示憂慮。 她指出,評估貓咪可領養性需要時間,特別是對於因恐懼而出現攻擊行為的個體,「許多貓在進入收容所的最初幾天內會因恐懼而退縮或表現出攻擊性,但這不代表它們無法適應家庭環境,4天的時間完全不夠。」
根據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 Victoria)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維多利亞州共收容25,913隻貓,其中6,535隻(25.2%)因健康或行為問題被安樂死。 同時,許多地區的收容機構已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維多利亞州44%的偏遠市鎮缺乏夜間獸醫服務,即便貓咪在收容期間需要緊急醫療護理,也可能因資源不足而無法獲得適當治療。
這項政策也讓許多人好奇,既然政府希望透過縮短收容時間來提升動物福利,為何該政策僅針對貓,而未涵蓋狗? 其中的主要原因涉及動物繁殖率、法律分類及管理優先順序的不同。首先是繁殖率的不同,貓的繁殖速度遠快於狗。 母貓每年可產下約12隻幼貓,而母狗通常僅生育1-2窩,繁殖壓力較小,攤開過往收容所安樂死率對比,2023年維多利亞州貓的安樂死率達25.2%(6,535隻),而狗的安樂死率僅為4.1%(1,092隻),凸顯流浪貓管理的緊迫性。
維多利亞州政府也解釋,狗主要影響城市環境,而流浪貓對野生動物的捕食行為已嚴重威脅維多利亞州63種瀕危動物,因此需要針對貓進行更嚴格的管理,有助於減少生態破壞。而狗的問題主要涉及公共安全(如狗攻擊案件),需通過不同立法框架來處理。
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 Victoria)指出,政府應該想辦法提高寵物登記的普及率、加強絕育補助,才能成功減少貓咪流浪數量,否則縮短收容期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提高安樂死率,違背改善動物福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