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彰顯動保與環保攜手並進

昭慧法師榮獲「2025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吳昱賢/攝

記者 吳昱賢/報導

2025年3月17日,第22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於立法院頒發「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本屆得主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退休教授徐光蓉,以及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釋昭慧法師。該獎項自2017年設立以來,表彰對台灣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土地正義與動物保護有長期貢獻的資深人士,而今年首次將動物保護領域納入獲獎範疇,也象徵著環境與動保運動的「攜手並進」!

擔任評審主席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創會理事長何宗勳表示,NGOs環境會議從2004年開始,至今已經22個年頭,而且越來越受到重視。歷任總統包含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賴清德都承諾在世界地球日接見環保團體,是一個行之有年的傳統。何宗勳表示:「最早環境會議的議題很單純只是環境保護、生態保育。慢慢的範疇越來越大,現在包含土地徵收,動物保護等等的議題都全部被納入。」

而今年,釋昭慧法師以「動保人」的身份獲得「終身成就獎」,是NGOs環境會議的首例。釋昭慧獲獎時謙虛地表示:「其實我是代表動保界的一起奮鬥的同仁們獲獎,比如關懷生命協會、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她也分享環保運動跟動保運動的淵源:「也許有朋友會疑惑,環保運動怎麼會跟動保運動扯上關係呢?其實關係非常密切。臺灣的動保運動一開始就是跟環保團體合作,結盟成立生態保育聯盟,一起想辦法禁止台灣野生動物繁殖跟販賣。」

另外一位得獎者,是長期深耕環境保育的文魯彬律師。周明琴/攝

昭慧法師指出,平時環保團體與動保團體有各自努力的目標,但是經常互相支援。而近年來在農場動物方面,有關於肉食危害地球、環境的數據與研究越來越多,使得環保運動也開始提倡蔬食、素食,她指出:「我們在農場動物上又可以繼續一起奮鬥。」

昭慧法師話鋒一轉,提到流浪動物議題,部分環保團體曾擔憂流浪動物對原生物種的影響,導致動保與環保團體間產生摩擦。她表示:「這些年我感覺到彼此間的關係突然間變得緊張起來,而動保運動人士也開始納入NGOs環境會議受獎名單中,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也是臺灣動保運動跟環保運動『合流』的典範。」

昭慧法師是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的重要推手,自1992年發起「反挫魚運動」開始,即積極投入立法推動。此外,她與關懷生命協會成功推動《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使台灣成為亞洲首個禁止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國家。該法案的通過不僅影響台灣,也成為1999年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亞洲會議的參考範本,促使其他亞洲國家關注人工養殖與非法獵捕問題。

此外,她領導的《動物保護法》立法運動。於1998年成功通過民間版法案,並增列「禁止賭博性動物競賽」條款,成功阻擋財團推動賽馬合法化的企圖,使台灣成為全球首個透過民主程序禁止賭馬的國家。

事實上,昭慧法師早在2021年便已獲得國際肯定,榮獲日本「尼瓦諾和平獎」(Niwano Peace Prize,庭野平和賞),該獎項被譽為「宗教界的諾貝爾和平獎」,旨在表彰以宗教為基礎推動和平與社會正義的傑出人士。當年評選委員會認為:「我們注意到,昭慧法師視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這是其行動實踐的基礎。她的信仰激發了行動實踐,而行動實踐也成為一種信仰成長的修行。」

昭慧法師認為,環保人士對於地球、山林溫柔,也一定能同理、同情動物的苦難與處境,她指出:「環保與動保合流的源頭,不只是在哲學上,而是在更深層心理上的一種覺知。」她盼望環保與動保能繼續攜手並進,為山林、動物發聲,長長久久。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