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失去親人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傷,社會上有許多資源幫助人們走出喪親之痛,那麼,失去心愛的動物呢?我們該如何自處?英國有老牌動保團體為此推出了「寵物離世熱線」,傾聽飼主心聲,用同理、不加批判的方式提供心理支持,每年有多達30,000人和他們聯繫,為失去寵物尋求情感上的幫助,以度過這個艱難時期。

至親離世是幾乎所有人都會面臨的生命課題,對養動物的人來說,這個課題可能來的更早,也更難對外界所言,因為飼主可能會面臨「牠只是一隻動物」、「你可以再養一隻」、「牠這輩子已經過得很好了」、「牠很幸運有你」等等的話語,無論出發點是指責或善意,都會讓狀況變得更糟,令飼主感到更孤獨。
「你會感覺無法談這件事,因為人們並沒有真正的同理你。」英國動保團體「藍十字」(Blue Cross)工作人員德卡特芮(Annalisa de Carteret)說道。
德卡特芮負責管理藍十字的寵物喪慟(Bereavement)與失去(Loss)服務,包含免費的寵物離世諮商熱線,人們可以透過電話、email、官方網站聊天室、Facebook等平台向藍十字吐露心聲。她表示,面對悲傷的飼主,要避免「牠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年紀也不小了」、「再養一隻吧!」等陳腔濫調,因為這對飼主來說不會比較好過,這些他們都知道了,但他們依然感到傷心,希望有人能傾聽和理解。
她建議:「讓對方談談他們的感受就好,你不需要發表評論。」

另一個建議是:不要假設飼主的悲傷和他們失去的動物類型,或擁有牠們的時間長度有關。例如,對一些人來說,失去寵物蜥蜴就和失去可愛的毛茸茸動物一樣痛苦。
《好悲傷:關於愛寵物,從今往後》(Good Grief: On Loving Pets, Here and Hereafter)一書作者巴特斯(E.B. Bartels)舉例:「我朋友的爸爸有一個錦鯉池,他很喜歡這些錦鯉,有一年夏天,一隻浣熊闖進來殺死了所有錦鯉,他非常難過。有些人可能會說『哦,牠們只是魚』,但你知道嗎,他愛這些魚。」
巴特斯建議,朋友們可以提供失去寵物的飼主實際幫助,例如一個悲傷的狗飼主失去了踏出家門的理由,他可能會很感激有人邀請他一起散步。巴特斯表示:「人們會感覺失去了自己的社群,早上起床後,你會帶著狗去公園,你會非常熟悉每天早上在那裡的那群人,這就是你的社交圈,所以如果你失去了去那裡的理由……你失去的不僅僅是一隻狗。」
對一些人來說,失去寵物甚至比失去親人更加痛苦,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是怪胎,而是反映了人和動物之間可能存在的情感連結深度,巴特斯說:「對某些人來說,寵物是他們最重要的一段關係,他們每天都能看到寵物,有些人和動物在一起比和人在一起更自在。因此,失去這些關係真的非常非常難以承受。」
在英國,每年有多達30,000人和藍十字聯絡,為失去寵物尋求幫助。德卡特芮說,很多人不僅僅是悲傷,還擔心自己對寵物的死亡或消失(例如遭人偷竊)帶有責任,感到深深的內疚。她表示,在失去寵物時,罪惡感是一個巨大的存在,飼主可能會想「如果我不這樣做,也許牠們會活得久一點」。
此外,如果飼主對失去寵物的悲痛大於失去家人,這會引發更多的罪惡感。「這真的很正常,但感覺不能說出來,對嗎?人們不想分享這樣的感受。」德卡特芮說道。
德卡特芮表示,因為這種悲傷往往得不到認可,因此他們為失去寵物的人提供了悲傷諮詢服務,「人們沒有意識到,尤其是那些沒有養寵物的人,寵物在我們心中和家庭中佔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悼念心愛的動物,比許多人想像的困難得多,甚至牠們離世數月、數年之後,失落之痛仍會突然襲來,德卡特芮指出,雖然他們可以傾聽,但卻沒有特效藥可以讓悲傷消失,有時一則社群的紀念日回顧,就會讓這些情緒回歸,人們只能學著和它共處,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