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 綜合報導
德國柏林自2022年起強制規定所有三個月齡以上的寵物犬需植入晶片,並登記於官方犬籍資料庫(Hunderegister),但根據最新統計,僅有不到一半的狗主完成登記,形同「半數狗狗處於非法狀態」,引發輿論對政策實效與執行困難的質疑。
根據《BZ》與《衛報》等媒體報導,截至2024年底,柏林全市的17個稅務局共登記了131,258隻課稅犬,稅收達1,270萬歐元(約新台幣4.5億元)。其中以馬扎恩區(Marzahn)最多,去年為12,308隻狗徵得近120萬歐元的稅金。然而實際完成犬籍登記的只有66,221筆,不足總數的一半,政策推行已逾三年,違規情形仍十分普遍。
柏林市府發言人對此表示,登記率低落可能與民眾對政策認知不足、擔心個資外洩,以及對登記費用反感有關。目前,民眾透過網路登記每隻犬需支付17.5歐元(約604 元台幣),若以電話申請則高達26.5歐元(約914 元台幣),收費由市府委託的民間機構代為處理。
推動犬籍制度的初衷,在於建立明確的飼主責任制度、提高動物福利,同時能夠協助尋回走失犬隻與追蹤具攻擊行為的個體。然而根據柏林市數據,2024年有523人遭犬隻攻擊、97人被具威脅性狗隻撲咬,另有357起狗咬狗事件。更有29起傷人與32起傷犬事件涉及《危險犬種名單》中的比特犬等列管品種。
德國基民盟(CDU)法律事務發言人Alexander J. Herrmann表示:「即使過去一年登記犬隻數從約5.6萬增至6.6萬,依然有超過6.5萬隻狗未完成登記,對公共空間的安全監管構成隱憂。」他指出,未稅犬與未登記犬的黑數不僅破壞稅收公平,更妨礙當局對飼主與犬隻行為的有效追蹤。
根據現行法規,違反登記規定可處以最高1萬歐元(約34.5 萬元台幣)罰款,但實務上執行成效有限。柏林市主要透過地方秩序局進行抽查,利用掃描器檢查犬隻皮下晶片資訊,部分個案成功協助尋回走失犬,或釐清咬人事件責任歸屬。
德國全國各地均開徵「犬稅」,為地方政府重要財源之一。2023年犬稅總收入達4.21億歐元,比十年前成長超過四成。每隻狗的課稅金額由各地市政府決定,多介於每年30至200歐元之間(約1,035元至6,900 元新台幣),第二隻以上通常稅額提高,用以抑制濫養與非法繁殖行為。部分城市對導盲犬、警犬或經認證之治療犬提供免稅或減免措施,來自收容所的新領養犬也可能享有一至兩年稅款減免。
部分城市(如慕尼黑)規定犬隻須於出生八週後即辦理登記與繳稅,柏林則為三個月。登記成功後,市府會發給稅籍證與專屬狗牌,外出時需隨身配戴。若被查獲未依法登記或持有狗牌,除補繳稅金外,罰款最高可達1萬歐元,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涉及逃稅罪嫌。
有專家建議,與其維持複雜罰則與收費制度,不如推動普遍性「飼主執照」制度,要求所有飼主完成飼養教育與犬隻社會化訓練,再配套登記機制,提升政策接受度與執行率。柏林市府尚未表態是否調整罰則或補貼費用,但超過半數的「犬隻黑數」已成社會熱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