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 綜合報導
在高齡化與失智症比例日益升高的當代社會,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盟友」──毛小孩。根據《自然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飼養貓狗不僅能帶來情感支持,還可能有效延緩特定的認知功能退化,成為促進腦部健康的新契機。
這項長達18年的追蹤研究由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壽命發展心理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員羅斯特可娃(Adriana Rostekova)主導,使用「歐洲健康與退休調查」(Survey of Health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資料,分析50歲以上成人飼養不同類型寵物與認知退化之間的關聯。
研究指出,飼養狗的受訪者展現出「短期與長期記憶力維持得較佳」的特徵,而飼養貓的則在「語言流暢度(verbal fluency)」退化速度上明顯較慢。相較之下,飼養魚或鳥則未顯示出顯著的認知保護效果。
羅斯特可娃指出,過去已有研究指出飼養寵物對老年人的情緒與社會參與有正向影響,但此次研究首度區分寵物物種,觀察不同動物對大腦功能的影響,發現「並非所有寵物對認知退化都有幫助」。
她解釋,狗與貓與人類之間通常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結,且互動頻率與強度更高,可能提供獨特的認知刺激與情緒支持。例如,狗會促進主人外出與他人互動,貓則能成為社交網絡的「替代品」。這些互動皆與大腦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與下額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活化相關,有助於保持專注力與情緒穩定。
雖然許多人也熱愛魚或鳥等動物,但研究指出這類動物並未顯示出延緩認知退化的效益,可能原因包括:
- 壽命較短,情感連結較淺:魚類與某些鳥類壽命不長,與主人的互動也相對有限,難以建立深度依附關係。
- 噪音干擾睡眠:部分鳥類因鳴叫聲響大,可能影響飼主的睡眠品質,而睡眠品質差被證實與認知退化密切相關。
- 缺乏互動挑戰性:與狗貓相比,魚鳥通常不具備刺激飼主反應的行為,缺乏能激發腦部活動的互動性。
英國倫敦商學院教授、《長壽命令》(The Longevity Imperative)作者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對此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一個令人愉快且實用的預防健康新思路。
史考特說:「我們總把健康想成跟醫院相關,但其實健康的關鍵是日常生活的方式。與其仰賴吃藥,不如養一隻狗或貓,不僅能帶來快樂與陪伴,還可能幫助我們保持思維敏銳,這樣的『處方』,誰不想接受?」
在台灣面臨少子高齡化、失智人口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這項研究結果也值得國內政策與民眾參考。無論是提升高齡友善城市、鼓勵長者社交參與,還是透過人寵互動促進身心健康,飼養動物不再只是情感寄託,更可能成為延緩失能的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