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當毛孩身上癢個不停,飼主往往會選擇使用方便的外用除蚤產品,像是Frontline(蚤不到)、Advantage(蚤安)或PetArmor。然而,近期研究揭示,這些讓飼主安心的產品,卻可能在無形中對野生動物與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這些外用藥品的有效成分通常為氟蟲腈(fipronil)與吡蟲啉(imidacloprid),兩者皆屬於高效殺蟲劑,能有效殺死跳蚤與壁蝨。然而,它們也以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而聞名。事實上,歐洲部分國家及美國加州早已禁止在農業上使用這兩種藥劑,因為它們對蜜蜂及其他傳粉昆蟲極具毒性。但諷刺的是,這些農業上禁用的化學物質,仍普遍出現在寵物除蚤產品中,並且進入自然環境。
今年稍早,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一項研究發現,狗狗在接受單次外用藥劑處理後,最長可在28天內持續排放氟蟲腈,並透過日常行為進入環境。如果一隻使用過藥劑的狗在小型水域中游泳,當地水體中的農藥濃度將可能超過安全值,對水生生物構成威脅。
除了游泳,日常生活也可能成為污染源。加州環境保護局(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研究指出,飼主在替寵物上藥後洗手、給寵物洗澡或清洗寵物寢具時,殘留的化學藥劑會隨污水流入下水道。問題在於,多數污水處理廠並沒有設計來過濾這類化學物質,最終它們會隨著廢水排入河流、海灣甚至海洋。
氟蟲腈與吡蟲啉對水生無脊椎動物尤其致命,即便極低濃度也可能導致淡水蝦與昆蟲幼蟲死亡,或影響其生殖能力。美國舊金山河口研究所(San Francisco Estuary Institute, SFEI)的調查顯示,全數檢測的污水處理廠中都檢出了氟蟲腈,其濃度超過美國環保署(EPA)針對水生生態制定的安全標準。同時,吡蟲啉的濃度也高達84至305兆分之一,遠超過10兆分之一的建議上限。
SFEI的科學家蕾貝卡・薩頓(Dr. Rebecca Sutton)警告:「這些水生無脊椎動物是食物鏈的基礎,一旦牠們受到影響,連鎖效應可能波及魚類甚至更高層級的野生動物。」
污染影響不僅止於水域。另一項由薩塞克斯大學主導的研究指出,在檢測的所有鳥巢樣本中,都發現了氟蟲腈殘留,另外有89%的樣本檢出了吡蟲啉與除蟲菊酯(permethrin)。研究團隊推測,鳥類可能將沾有藥劑的寵物毛髮築入巢中,進而導致蛋孵化率下降、雛鳥死亡率上升。
面對此環境風險,專家呼籲飼主採取更安全的方式控制跳蚤與壁蝨。口服驅蟲藥被視為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選擇,因為藥效成分會在體內代謝,不會殘留在毛髮上並進入水域。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口服產品包括:
• NexGard(afoxolaner):獲美國FDA核准,可預防萊姆病。台灣藥名為「全能S系列」。
• Simparica Trio:具備廣譜防護,涵蓋跳蚤、壁蝨、心絲蟲與腸道寄生蟲。台灣藥名為「寵愛食剋」。
• Credelio(lotilaner):速效,藥效可維持一個月。台灣藥名為「多重奏」。
• Bravecto:一次投藥可保護長達12週。台灣藥名為「一錠除」。
• Bravecto Quantum:新型注射劑,單次施打可維持一年。台灣尚未上架。
如果仍需使用外用藥劑,專家建議避免全年無間斷使用,可改為季節性應用,並且在上藥後至少28天內避免讓寵物接觸天然水源。此外,飼主應勤加打掃,定期清潔居家環境與寵物寢具,以降低跳蚤滋生風險。
根據市場預測,全球跳蚤與壁蝨防治市場在2024年的估值達97億美元,並預計於2034年增長至148億美元。專家指出,隨著消費者對環境影響的關注提高,能兼顧寵物健康與環境永續的產品,將在市場中占據優勢。
美國化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暨綠色科學政策研究所(Green Science Policy Institute)創辦人阿琳・布魯姆(Arlene Blum)呼籲:「我們需要更創新的解決方案,既能保護我們的寵物,也不會傷害地球。寵物健康與地球健康密不可分,兩者都值得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