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印度最高法院於8月11日下令,德里及周邊地區政府必須在八週內,將街頭所有流浪犬遷移至動物收容所,並要求在「高風險地區」優先捕捉5,000隻犬隻進行絕育與安置。此舉源於近年德里犬隻咬人事件頻傳,特別是兒童遭攻擊後染上狂犬病的案例,引發大眾關注,但裁定也引來動保與保育界批評,質疑此措施「不切實際且缺乏科學依據」。
根據印度政府數據,2024年全國通報的犬隻咬人事件達370萬起,而今年1月單月即已超過43萬件。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印度占全球狂犬病死亡病例的三分之一,每年造成約1.8萬至2萬人死亡,但實際數字恐被低估。官方統計則顯示,2024年有54起狂犬病死亡案例,高於2023年的50起。
德里犬隻數量並無官方準確數據,2013年估計至少有6萬隻流浪犬,而地方媒體報導更指可能高達百萬隻,且周邊的諾伊達(Noida)、加濟阿巴德(Ghaziabad)及古爾岡(Gurugram)等地,流浪犬數量同樣持續攀升。印度寵物無家可歸調查(State of Pet Homelessness Survey)顯示,全國約有5,250萬隻流浪犬,其中800萬隻被收容於庇護所。
最高法院表示,嬰幼兒與兒童「絕不應成為狂犬病的犧牲者」,並強調措施必須讓民眾「不再害怕在街頭遭犬隻攻擊」。法院同時下令,須在一週內設立24小時咬人與狂犬病通報專線,公布可接種疫苗的地點,並在德里及周邊地區建立可容納至少5,000隻犬隻的收容設施,配備絕育與疫苗接種設備,以及監控系統(CCTV)。此外,與現行「絕育後回置」的規範不同,法院要求已絕育的犬隻不得再放回街頭。
不過,該裁定引發動保團體強烈質疑。保育生物學家巴哈爾・杜特(Bahar Dutt)在社群平台X上指出,「數以千計的犬隻要安置到哪裡?」她批評此為「不切實際、缺乏科學依據的決定」。動保組織「拯救一隻流浪犬」(Save A Stray)創辦人維迪特・夏爾瑪(Vidit Sharma)則表示,唯有大規模疫苗接種與絕育,才是人道且已被證實能減少人犬衝突的方法。另一個著名動保組織「PAWS」創辦人尼萊什・巴納吉(Nilesh Bhanage)補充,多數印度城市的收容量「連所需的1%都不到」,與其捕捉收容,當局應強化現行的犬隻管理規範,包括疫苗接種、絕育計畫及有效的垃圾管理,以降低犬隻聚集與繁殖。
對於可能來自動保界的阻撓,法院也警告動物保護人士不得干擾執行。德里政府官員卡皮爾・米什拉(Kapil Mishra)則歡迎裁定,稱這是讓德里「免於狂犬病與流浪犬威脅」的重要一步,並承諾將「特別關注流浪動物的全面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