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瀕危物種名錄更新 2.8萬種動物有滅絕危機!

記者 李娉婷/報導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最具權威性的生物多樣性狀況指標,本(7)月,IUCN進行了最新的紅皮書更新,在10.5萬種被紀錄的物種中,有超過2.8萬種瀕臨滅絕,而自上次更新以來,沒有任何物種的生存現況有改善跡象,過度捕撈、狩獵、土地開發等人為活動,甚至使得許多物種更接近滅絕!

分布於西非象牙海岸及迦納的羅洛威鬚猴(Roloway Monkey),數量只剩不到2,000隻,是IUCN最新版紅皮書列出的七種瀕臨滅絕靈長類之一。 取自IUCN

紅皮書自1963年起開始編製,每年都會進行更新,如今已成為評估全球物種保育狀況與變化趨勢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是許多國家評估境內受脅物種名錄的⾸要參考依據,紅皮書將物種分為未評估(NE)、數據缺乏(DD)、無危(LC)、近危(NT)、易危(VU)、瀕危(EN)、極危(CR)、野外絕滅(EW)、絕滅(EX)九個級別,在最新的更新中,名錄增加了7,000多種物種,其中有1,000多種是易危、瀕危、極危級別,目前名錄中已包括105,732種物種的評估,而其中有28,338種物種——超過四分之一,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情況並沒有好轉,越來越糟了」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部門負責人希爾頓-泰勒(Craig Hilton-Taylor)告訴《時代雜誌》(TIME),在更新紅皮書時,科學家通常會發現因保護工作而可以從高風險級別中移除的物種,但這一次,物種不是保持原來的狀態,就是進入更高風險的級別,這似乎表明了目前的保護工作,不足以阻止破壞的程度。

而物種瀕危與否,不僅僅是動植物生命的關鍵問題,還會對人類產生不利影響,「人類的未來,包含食物、淡水、飲用水、健康的空氣等,都依賴於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希爾頓-泰勒說:「我們不能失去任何這些物種。」

在這次的更新中,IUCN也特別指出一些物種的困境:

瀕臨滅絕的犀牛鰩(Rhino ray)

拍攝於印尼拉賈安帕特群島的南方龍紋鱝(Bottlenose Wedgefish)。 取自The Conversation(credit: Arnaud Brival)

犀牛鰩是龍紋鱝(Wedgefishes)和及達尖犁頭鰩(Giant guitarfish)的統稱,因為其細長的吻部而得名,現在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海洋魚類家族,在16種物種中,只有一種不是極危物種,其餘的15種離野外滅絕只剩一個級別。這個魚類家族與鯊魚親緣關係非常近,而牠們面臨的威脅,也與鯊魚相同:過度捕撈。

犀牛鰩生活在從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到東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淺水區,雖然澳洲的犀牛鰩族群狀況相對較好,但在許多熱帶地區情況並非如此,規模越來越龐大和基本上不受管制的沿海捕魚,正在促使牠們的數量衰退,其中大多數是因為與其他魚類一起被偶然捕獲的「混獲/兼捕」(bycatch)。

犀牛鰩的肉一般會在當地市場銷售,而魚鰭則因魚翅湯的需求出售到其他國家,其中,犀牛鰩的「白翅」(white fins)非常珍貴,每公斤可以賣近1,000美元。

在馬來西亞沙巴州首府亞庇的漁市中,南方龍紋鱝(Bottlenose Wedgefish)被切段待售,其魚鰭已被移除。 取自The Conversation(credit: Peter Kyne)

受到「叢林肉」需求、棲地喪失威脅的靈長類

根據最新的紅皮書報告,狩獵加上棲地喪失使得7種靈長類動物更接近滅絕,其中有6種出現在西非,而證據清楚地表明,叢林肉需求和與開發相關的森林砍伐,是靈長類動物數量下降的主因,目前西非和中非地區有40%的靈長類動物面臨滅絕威脅。

叢林肉(Bushmeat),是指各種從非洲和亞洲地區野生動物身上所獲取的食用肉,類似於中國人所指的「野味」,現今,叢林肉多指非洲大陸中、西部的野生動物肉,也用於描述從瀕危猿類所獲取的肉。

由於相對較大的體型,以及皮膚和肉的價值,使得羅洛威鬚猴(Roloway Monkey)成為獵人的首選目標,在西非的象牙海岸及迦納數量只剩不到2,000隻。 取自Wikimedia Commons(credit: Wilfried Berns)

此外,為了開發更多土地種植糧食作物,這些西非靈長類動物也遭受了嚴重的棲地喪失,越來越多的道路同時促進了狩獵和叢林肉的運輸,讓這些肉品更容易能送到當地市場和遙遠的城市中心。

無聲無息減少的淡水魚類

報告指出,受人類影響導致的河流喪失、農業活動增加及城市污染,讓日本超過一半的特有淡水魚類、墨西哥三分之一以上的淡水魚類面臨滅絕的威脅,此外,水壩的建設及外來入侵物種的競爭和捕食,也對兩國的淡水魚產生了重大影響。

「世界上約有18,000種淡水魚,而牠們正在經歷一場戲劇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意識到的全球數量衰退,正如日本和墨西哥所顯示的狀況」IUCN淡水生物多樣性部負責人達沃爾(William Darwall)表示,這些物種的消失將使數十億人喪失重要的食物和收入來源,並可能對整個生態系產生連鎖效應,為了阻止淡水魚的數量下降,人們迫切需要有關使用淡水的政策,以滿足共享生態系的其他物種的需求。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8年發布的生命地球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報告,自1970年代以來,淡水魚的數量下降了83%,「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事,當人們想到自然界中的滅絕危機時,他們經常會想到珊瑚礁或熱帶雨林,但實際上淡水系統出現了最大幅度的下降」WWF全球淡水魚科學家奧普曼(Jeff Opperman)說道。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