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恐怖地景」:腐爛動物屍體也是生態系重要一環

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2016年8月在挪威偏遠的哈當厄爾高原上,一位公園巡守員發現323頭野生苔原馴鹿的屍體。牠們死於一場異常劇烈的雷擊。公園決定將屍體留在原處,讓塵歸塵土歸土。科學家們研究了這批屍體的分解過程以及對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的影響。

這幾年科學家看著腫脹、飛滿蚊蠅的屍體逐漸變成乾燥的骸骨,在今年6月份於皇家學會期刊發表論文探討這種「恐怖地景」的產生,狼獾、金鵰和北極狐等頂級掠食者如何受益於這些腐肉。

根據歐洲法令,多數情況下動物屍體必須被處理掉,人們幾乎看不到動物的死亡和屍體的腐爛。

2016年8月在挪威偏遠的哈當厄爾維達高原上,一位公園巡守員發現323具野生馴鹿的屍體。照片來源:Havard Kjontvedt/挪威自然檢查局

學者透過自動攝影機觀察 發現非腐食性鳥類在動物屍體上覓食

科學家們在海拔1220公尺的哈當厄爾高原上設置自動攝影機,記錄動物糞便,觀察野生動物湧向這些高原上的屍體。

烏鴉、渡鴉和猛禽等腐食性鳥類數量在2017年密集造訪屍體,2018年又幾乎消失。囓齒類(如根田鼠、旅鼠、河岸田鼠和黑田鼠)則正好相反,2017年沒出現過,2018年數量大增。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囓齒動物會迴避大型鳥類。屍體是動物們互動的熱點,但並非所有互動都是正面的。科學家形容,有點像吃自助餐,很多飢腸轆轆的動物進來吃飯,但這些人彼此可能看不順眼。

另一個發現是非腐食性鳥類,例如草地鷚、穗䳭、蘆鵐、藍喉鴝和鐵爪鵐,都會吃在腐肉上生長的麗蠅等節肢動物。草地鷚最常見,最多有80隻同時在該地點覓食。「雀形目在動物屍體上覓食並不罕見,但文獻中例子不多。」科學家們去年12月發表於Ornis Norvegica期刊的另一篇關於馴鹿屍體的論文指出。進一步探討非腐食性鳥類如何從動物屍體受益,這對保育工作有所幫助。

科學家們在海拔1220公尺的哈當厄爾高原上設置自動攝影機,觀察野生動物湧向這些高原上的屍體。照片來源:Havard Kjontvedt/挪威自然檢查局

腐爛的動物屍體也會改變當地植物相。哈當厄爾高原上的323頭馴鹿屍體周圍,有高山凍原重要物種岩高蘭的種子。根據2018年《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4件烏鴉糞便樣本中,有21件含有可存活的岩高蘭種子,這表示屍體周圍可能形成種子庫。

過去對腐食理解有限 現在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在尋找相關研究機會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將死亡的樹木留在森林中對許多物種有益,但是將動物屍體留在森林中仍是禁忌。加上散播疾病的考量,學術界關於腐肉如何將養分帶回生態系統的研究很少。研究作者之一、挪威東南大學學者弗蘭克(Shane Frank)說:「我們一直在關注活著的動物,牠們去過哪裡、在哪裡移動。我不確定這是不是跟西方對死亡的觀點有關,但我認為這不是好事。我認為人們現在比較能接受死亡這件事,至少在野生動植物研究中是如此。一切都是相連的,而且是循環的。」

隨著氣候危機加劇和極端天氣頻率增加,哈丹格維達馴鹿這類大規模死亡事件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澳洲森林大火據估計已經殺死了8億多隻動物,不包括青蛙、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這將導致生態系統的長期變化。2015年哈薩克斯坦異常溫暖的天氣,導致一般來說無害的病原體在幾週內消滅了20萬隻賽加羚羊,2015年至2016年有100萬隻海鳥餓死,原因是北美海洋超大範圍的熱水團。

20年前,學界對腐食的重要性理解還很有限。如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在尋找與死亡地景相關的研究機會,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動物學家莫里昂(Marcos Moleón)說,研究被捕食的動物屍體讓我們更了解食物網中的連結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建立穩定的生態系統,「尤其是長距離移動、大範圍散布養分的腐食性動物,如兀鷲和大型哺乳動物掠食者。」

目前歐洲的政策不允許這麼做,只有在能作為兀鷲等稀有腐食性動物的食物時才能保留屍體。在自然保留區覓食的大型哺乳動物通常被推測是馴養動物,一旦死亡,便將其屍體移走。

荷蘭阿姆斯特丹東部的阿爾梅勒保護區(Oostvaardersplassen)。照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動物屍體所形成的生態 可能對於該地區的「再野化」有重要作用

一個知名的例外是前兩年荷蘭阿姆斯特丹東部再引入大型草食動物到阿爾梅勒保護區(Oostvaardersplassen)。結果冬季成千上萬的馬鹿、科尼克馬(Konik)和赫克牛(Heck)因缺少狼等天敵和其他原因而大量餓死、曝屍荒野,引起公憤,抗議者認為這個計畫根本是虐待動物。

但今年1月發表在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顯示,馬鹿屍體有益阿爾梅勒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發展。屍體分解後,周圍的植物生物量比過去高五倍,以植物為食的無脊椎動物增加,掠食者隨之增加。科學家發現,這個效果持續了數月之久,沿著食物鏈傳遞,形成一小塊異質度特別高的地景。

該研究主要作者、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馮克林克(Roel van Klink)說,動物屍體形成的生態對於該保護區的「再野化」有重要作用:「因為屍體的關係,鹿等大型植食動物會避免在附近覓食,因為牠們也知道這不太健康。於是屍體附近開始長出巨大的薊叢。理論上灌木叢會先長出來,接著是樹木,最終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地景。」

參考資料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