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黃昶憲
「追伊——追伊——」才進入初春,臨晚的天空不時傳來尖銳的鳥叫聲,這時尋聲抬頭,可能會看到一、兩隻夜鷹快速從屋頂掠過。台灣夜鷹體型不大,但那獨特又高分貝的鳴叫聲,讓人不得不去注意這近年頻繁出現在人類居住空間裡的野鳥。
研究人員發現,「追伊、追伊」是繁殖期公夜鷹發出的求偶聲或警示威嚇聲,當母鳥正在孵蛋或育雛時,公夜鷹就在一旁擔任巡守護衛的角色。因此,我們在家聽到夜鷹叫聲時,或許在建築頂樓就有夜鷹媽媽正在棲息。
不像一般鳥類會在樹上築巢,台灣夜鷹偏好在沙地上產卵育雛,近年則經常在民宅空曠的水泥屋頂停棲。因夜鷹起飛時需要較平坦的環境,民宅頂樓平台因此成為牠們方便的起飛坪。
夜鷹的外型也相當獨特,全身深棕色的羽毛,當牠停在水泥地面時產生了強烈的保護色,只要發現天敵或危險時就會壓低身體試圖躲藏,只露出黃色眼眶微張的眼睛,若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塊石頭。
今天大眾慢慢認識了這種生活裡出現的野鳥,然而都市中的夜鷹近年為何突然變多了?城市裡的生態環境適合夜鷹棲息嗎?
研究人員發現,民眾明顯感受到台灣夜鷹逐漸在住宅區出沒,大約是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十年間,自然環境的變遷,使原生棲息野外的鳥類,開始移往人類居住空間。另一方面,人類開發行為不斷侵入自然野地,也進一步加深了人與野生動物生存空間上的衝突。
夜鷹瞬間高分貝的鳴叫聲,有時會造成民眾的睡眠困擾,甚至想盡辦法驅趕。對此,博威鳥控研發以光譜驅離夜鷹的友善生態技術,讓會鳴叫的雄鳥移往他處,而不干擾育雛中的夜鷹母鳥;民眾也可在屋頂放置盆栽,減少夜鷹停棲的機會,如此可讓人鳥衝突降低,彼此都能在城市裡安居。
事實上,夜鷹以昆蟲為主食,有夜鷹棲息,代表環境中有足夠的昆蟲食源,相對而言,顯示居住環境較健康、較少化學藥物。此外,夜鷹是防治農業害蟲的好幫手,鳥會的研究人員分析救傷後不幸死亡的夜鷹胃裡發現,牠們愛吃斜紋夜盜蛾、玉米螟、象鼻蟲、蝗蟲等等。若能跟夜鷹當好鄰居,就可協助農民解決農作物的蟲害問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每年春天,當夜空中傳來「追伊、追伊」的聲音,便知道都市的鳥朋友又回來了。中華鳥會等團體曾經舉辦全台夜鷹首鳴回報活動,邀請公民科學家線上回報初春聽到的第一聲鳥鳴。從回報結果發現,夜鷹普遍出現在全台的城市裡,首鳴的時間也越來越早。
我們應更認識及重新思考這些進駐到城市裡的野生動物,例如夜鷹的棲息模式,除了對於生活環境健康具有指標意義,或許更能幫助我們了解環境變遷可能帶來的影響。
人與動物衝突小知識
高分貝音量造成人鳥衝突是否有解?夜鷹求偶叫與警戒聲可高達110分貝,常導致居民難以入睡、失眠等症狀。為此,杜昆盈想出「聲控式感應燈」,以短暫強光嚇走夜鷹又不傷害其他鳥類,解決住戶困擾。另外,博威鳥控有限公司與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所也共同合作研發出「台灣夜鷹驅趕器此防治裝置」,功能主要利用夜行性鳥類無法適應的光譜以及針對夜鷹的觸動開關,經過嚴密的環境勘查將它安裝至正確位置,其效果能將夜鷹驅趕至平均60至70公尺,最遠可達150公尺以上,同時不干擾夜鷹母鳥繁殖,僅將鳴叫的雄鳥驅離至其他地方鳴叫。驅趕器能減少夜鷹夜晚長時間鳴叫的頻率,代表著驅鳥裝置已經成功踏出人與野鳥和諧共處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